你有没有发现,今年中国商用车圈有点不一样?
如果你前两年还抱怨行情冷清,那今年可真是久旱遇甘霖了。
别的不说,单看一串串营收和销量数字,脑海里自动浮现四个字——“活过来了!”
可等等,是真的集体回血了吗?
还是有几个幸运儿冲在前面,其余还在路上趔趄着跑?
销量涨、利润涨,新能源重卡更是直接上了热搜,这背后到底是行业大盘复苏,还是某几个头部玩家的专属狂欢?
得好好扒拉扒拉,看看到底水有多深。
纵观中国商用车上半年这波财报,各家上市公司你方唱罢我登场,有的眉飞色舞,有的“忍气吞声”,这戏码着实精彩。
潍柴动力依旧是不会掉链子的老大,甭管兄弟们怎么追,1131亿多的营收把位置稳得死死的。
要说增长,也谈不上多猛,只有那么零头的上浮,0.59%,怎么看都不够惊艳,不过谁让人家底子太厚呢,沙发就是沙发,哪怕只多了个靠垫,那也是别人够不着的高度。
紧随其后,是福田、一汽解放和中国重汽济南卡车,营收也都舒服地卡在200亿以上,别嫌多,也别嫌少——在这个赛道里,能爬到这台阶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继续往下看,营收100亿以上的阵营里,江淮、江铃、宇通、金龙也纷纷上榜,行家眼里,这格局已经逐渐摆明了:寡头更寡头,腰部的也只能争个体面。
但“体面”这俩字怎么解释,每家企业有自己的活法。
说盈利,潍柴动力还是大佬。
光净利润,就高达56亿多,晃眼一看,感觉江湖上的银子全流进他们家金库里似的。
讲资本效率嘛,宇通客车赢了,ROE 13.79%,轻轻松松,脸上不带汗。
真是各领风骚数百年。
宇通客车靠公交和旅游市场卷出19亿多净利润,可比起去年还长高了15.64%。
金龙、中通、安凯类似,净利润都翻着跟头往上窜,用网友的话说,简直是“财报界的锦鲤本鲤”。
但别以为全线飘红。
泥沙俱下,总有人坐冷板凳。
江淮、云内动力、动力新科三兄弟,净利润加一起亏了12个小目标,差不多是潍柴家半个月的流水。
江淮最惨,孤零零亏了7.7亿,多少老板熬夜数头发——头皮发“电”,结果账户在出血。
行业里,谁都知道进攻难,守住家业更难,这几年汽车圈洗牌,可不是光逮着赢面说事儿。
其实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是新能源重卡的表现,说现在是“新能源风口”,一点不过分。
这不是吹: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重卡销量干到7.5万辆,比去年多了将近两倍。
195.16%的同比增幅,杠杠的。
如果过去,新能源重卡还被嘲是“只有政策,没有市场”的样子货,如今是真刀真枪杀进业务主场。
中国重汽可没偷懒,新能源重卡直接卖了9376辆,增幅220%多,行业平均都望尘莫及。
新能源轻卡也跟着起舞,销量蹭蹭上,两位数、三位数的增长根本停不下来。
新能源车能火,其实一点不意外。
环保政策压得紧,运力结构变了,谁都不想被限制排放的“紧箍咒”扣住脑袋。
再者,城市运输短途多、频次高,电车用起来省油钱又安静,小老板们算账比谁都快,这市场,是有点像微信红包:一波接着一波,大家捧场。
说了半天内销,我们把目光往外瞄一眼。
今年上半年,重卡出口成绩相当能打,总共飘洋过海的有15.5万辆,比去年多了3%。
不要小看这3%,你想,在全球经济都紧巴巴的阶段,三分的份量能翻生与死的分界线。
中国重汽再次成为“海王”,光是出口就卖出去6.9万辆,占了整个出口市场接近一半,稳坐头把交椅二十年,谁敢在这叫板也得掂量掂量。
这些出口车,流入中东、东南亚、非洲,咱们的车标成了当地路上新的流动风景线。
这种场景,想必老外也有点懵:怎么最近买重卡只能找中国品牌?
不过别高兴得太早,神仙打架,凡人得熬命。
有的公司上半年靠出口狂拉业绩,但一对账本,发现一季度才是最会挣钱的日子,二季度一放假,盈利立马缩水,搞不好全年就被前半年“拔高”了基数,后头压力反噬再来一把。
而有的企业还在原地打转,哪怕亏损、也只能咬牙。
比如动力新科开年亏得多,现在亏少一点算向好,但江淮和云内,还是深陷泥潭。
真是“有人天上飞,有人在地上爬”。
当下整个商用车市场卷出这么一片热潮,数据上涨背后全靠什么呢?
咱掰着手指数,高层大力推广以旧换新,是救市场的大招。
换装新车,这不仅升级了驾驶体验,还可能赶在环保政策红线前“上岸”,让卡友们敢花钱。
出口业务助攻很猛。
啥意思?
内陆市场卷无可卷,厂商出口找新机会,还能挣点结结实实的外汇。
车市正在拼命寻找第二增长曲线,这不仅是销售的数字游戏,更是产业升级的大动作。
其实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风口——新能源全球化。
为什么重卡新能源今年突然爆了?
除了咱们自己国内环保需求,抬头看看欧洲、东南亚、甚至中东,都比咱还急着做碳中和。
这些地方陆续出台各种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谁抓住这波机会,谁就是下一个出海王者。
早几年的“整车出口”就像船到码头,各家拼量、拼价格。
但现在,流行在海外建厂,买地请工人,本地化生产搞得风生水起。
中国品牌,正在从“买量”到“买口碑”——从“能出口”到“被喜欢”,难度翻了几倍。
有人说,眼下的复苏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双引擎在拉:一个是新能源转型,一个是海外扩张,缺啥都起不来。
说白了,单靠内销,早晚有瓶颈;但真心要出海,对手还不少,欧美政策、国际物流、贸易壁垒一样都躲不过。
市场里,集体高潮的时候更要小心,别被数据冲昏了头。
利润率拉上去了,别忘了后续运营压力,政策红利吃完是什么味道?
出口拉满了,物流、售后跟不跟?
新能源成主角,如果电池、充电、维护一掉链子,口碑反噬可能比传统车还狠。
这些问题,一时半会都不会有终极解法。
总有黑天鹅,也总有机会。
中国商用车,要在“出海”与“绿能”两条路上越走越远,靠的绝不只是风口,更是全链条的厚积薄发。
等到下个半年报出炉,咱们或许还得再感慨:谁能踩中下一个大风口,谁就能坐稳沙发,哪怕沙发上也可能随时换人。
说来说去,现实总比报表复杂。
市场不会撒谎,数据也不会演戏,有本事的,永远都是下一个风口上的那只“猪”。
你觉得到年底的时候,谁还会笑到最后?
你怎么看今年重卡、客车、出口新能源的三板斧打法,有没有让你觉得谁将问鼎下一波商用车之王?
评论区来聊聊呗,咱们一块等着见证,也许“风口”就在你我的讨论里。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