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企“全面亏损”的背后,真的像看起来那么吓人吗?
最近有个数据挺扎眼的:2022年中国新能源车企亏损面达到了75%。换句话说,平均每四家新能源车企里,就有三家在亏钱。这听起来不太对劲吧?新能源车都快把燃油车逼到墙角了,销量年年爆炸式增长,消费者也买账,怎么到车企这儿反而亏得一塌糊涂?
这事一传出来,网上讨论炸了。有人说是因为新能源车企太烧钱,搞营销、做补贴,花钱没个度。有人觉得是市场泡沫,企业为了抢用户亏本卖车,结果把自己掏空了。甚至还有人喊话,这行业是不是要“见顶”了?数据确实吓人,但咱们还是得冷静下来捋一捋:新能源车企真就“活不下去”了吗?
先看看数字,亏损到底亏在哪儿了。新能源车企的日子不好过,这事儿表面上确实有数据支撑。拿几个新势力代表说,比如蔚来、小鹏、理想,这些名字大家都耳熟能详。它们2022年的年报拉出来看,亏损数额确实不小。蔚来净亏损超140亿元,小鹏亏了91亿元,就连看起来最稳的理想也亏了20亿元。从财报上的毛利率来讲,蔚来是10.4%,小鹏是11.5%,理想稍微高点,20%。这对比起传统车企动辄30%以上的毛利率,确实差了一个档次。
但单看毛利率和亏损,其实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新能源车企的亏损大部分并不是卖车亏的,而是研发、扩张、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非日常开销”导致的。我们再深挖一层,蔚来2022年的研发投入高达107亿元,小鹏是55亿元,理想也有67亿元。账上亏的钱,大头其实都砸在技术研发、新工厂建设、用户服务体系搭建这些事上了。
再看销售成本。新能源车企的车机系统、电池组、智能驾驶硬件这些东西,成本太高了。尤其是电池,2022年锂、镍等原材料的价格涨得离谱,直接把整车的成本顶上去了。就拿红旗刚发布的天工06来说,车身用的高强钢、车内的AI系统、座舱材料这些配置,虽然看得人眼馋,但绝对不是低成本的事儿。从硬件成本到研发投入,这些钱不是车企愿意烧,而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阶段。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想,那是不是新能源车企都这样?是不是全行业都亏得不行?其实也不是。传统车企里的新能源业务,比如比亚迪,情况相对稳定。2022年比亚迪的新能源车销量突破186万辆,净利润166亿元,毛利率接近20%。但比亚迪其实是个“特例”。它有自己的电池供应链,成本可控,还靠燃油车起家,资金盘子大,抗风险能力强。再看那些国际巨头,像特斯拉,2022年虽然销量大涨,但在几轮降价策略后,净利润增速大幅放缓,整个行业看起来都在压缩利润空间。
问题的关键是,这些亏损到底是“乱花钱”还是有计划的“战略性亏损”?新能源车跟传统车的玩法不一样。传统车企是卖车赚钱,赚的是真金白银;新能源车企更像是科技公司,卖车只是“起点”,它们赚的是未来的技术溢价和服务生态的钱。比如蔚来,它的换电站、用户社区、小鹏的飞行汽车和高精地图,还有理想的家庭智能化路线,这些都是在为未来铺路。
再说白点,新能源车企现在不是没钱,而是把钱都投在看得见、摸不着的地方了。比如研发自动驾驶、高算力芯片、车联网系统,都是一场长期战。就像早年互联网公司烧钱抢市场,谁能活到最后,谁就能吃到最大的一块蛋糕。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是,这个行业虽然“卷”,但还没到绝望的地步。车企之间有竞争,但也互相扶持。比如供应链,大到动力电池,小到车载摄像头,很多是大家共用的。再比如政策扶持,国家对新能源车企的补贴还在继续,地方政府也在推充电桩、换电站的铺设。这些看似“外部力量”的东西,其实对企业减轻压力很重要。
所以,回到最初那个数据,新能源车企亏损75%,看起来挺吓人,但其实并不是没救了。它们的亏损更多是“结构性”的。是为了抢占市场、布局未来烧的钱,不是稳定运营后失控的亏损。行业本身还有很多增长空间,尤其在中高端市场,国产新能源车已经跟国际品牌贴身肉搏了。
那接下来呢?既然亏损不可避免,新能源车企能不能熬过去,还得看它们怎么用这些钱。能不能把研发成果转化成用户买单的产品,能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才是关键。亏损这件事,不是好事,但也不是终点。烧钱抢未来的这条路,走得痛苦,但如果成功了,那个未来就会很不一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