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的汽车市场真是越来越有看头了,尤其是在几万块钱的纯电动小车这个领域,竞争简直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吉利推出了一款名为星愿的小车,没想到它一上市就成了个现象级的产品,连续好几个月都牢牢占据着同级别销量第一的宝座。
最吸引人的是它的价格,最低配的版本,办齐了手续也就六万多块钱,但给你的东西却一点也不含糊,比如通常在更贵的运动型轿车上才看得到的后轮驱动和四轮独立悬架,它居然都给你配上了。
这就让很多人犯嘀咕了,吉利这是在亏本赚吆喝,还是说这台车在一些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做出了不小的妥协和牺牲?
这辆被很多人称为“国民神车”的小家伙,到底是不是真的那么完美无缺,今天咱们就把它里里外外扒个干净,看看它到底值不值得大家伙儿掏腰包。
首先得承认,这台车第一眼看上去确实很讨人喜欢。
它的设计没有走那种很激进、很有攻击性的路线,反而是一种圆润可爱的风格。
车头的设计被叫做“微笑弧线”,配上两个圆溜溜的大灯,看起来就像一个正在咧嘴笑的卡通形象,让人觉得特别亲切,开在路上辨识度也很高。
车身的颜色选择也特别用心,像什么香草米、冰莓粉,听名字就知道是冲着年轻消费者,特别是女性用户的审美去的。
再加上现在流行的一些元素,比如双色车身和那种半隐藏式的门把手,让这台小车看起来精致又时髦。
不过,你可别被它紧凑的外形给骗了。
这台车最让人惊喜的地方,其实是它的内部空间。
它的车身长度只有四米一多点,按理说应该是个挺小巧的车,但坐进去之后你会发现,无论是前排还是后排,腿部空间都相当宽敞,一点也不觉得憋屈。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主要是因为工程师用了一个很巧妙的设计,就是把四个轮子尽量往车身的四个角上推,这样一来,车身中间留给乘客的空间就被最大化了。
它的轴距达到了2米65,这个数据已经和一些更高级别的紧凑型轿车差不多了,所以空间表现好也就不奇怪了。
更厉害的是它的储物能力,这简直是这台车的一大绝技。
你很难想象,一台六万多块钱的小车,居然在车头给你设计了一个70升的前备箱,放一个20寸的登机箱绰绰有余,这在同级别的车里是独一份的。
副驾驶座前面还有一个隐藏的抽屉,可以放一些零碎的小东西。
后排座椅放倒之后,整个后备箱的容积能变得非常大,拉点大件行李甚至搬个小家都不在话下。
可以说,在空间利用这方面,星愿确实做到了极致。
但是,有得必有失,为了给空间让路,它的座椅舒适性就做出了一些牺牲。
不少车主反映,座椅的填充物偏硬,坐垫也比较薄,短时间开开没什么问题,但如果要跑长途,时间一长腰和屁股就会觉得不太舒服。
说完了看得到的地方,我们再来聊聊它内在的硬实力,这也是它敢卖这个价钱的底气所在。
星愿是基于吉利最新的GEA纯电架构打造的,这个架构可以看作是吉利高端品牌(比如极氪)所使用的SEA浩瀚架构的简化版。
这意味着它天生就有一个好底子,不是那种用燃油车平台随便改造出来的“油改电”产品。
这个好底子带来了最核心的两个优势:一个是前面提到的后置后驱布局,这种布局能让车辆的重量分配更均衡,开起来操控感更好,更有驾驶乐趣;另一个就是它的安全性,整个车身结构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电池的保护和碰撞时的能量传导,安全性比同级别的很多车都要高。
它的电池用的是宁德时代的电芯,外面还有吉利自己研发的“神盾电池安全系统”,通过多层的物理防护和智能的温控管理,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电池的安全。
还有一项核心技术是它的“11合1智能电驱”,简单来说,就是把电机、控制器等11个核心部件高度集成化,这样做的好处是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效率更高。
体积小了,就为那个超大的前备箱腾出了空间;效率高了,就意味着更省电,百公里电耗能做到10.7度电,对于日常家用来说,这可都是实实在在的省钱。
不过,这套优秀的底盘硬件也并非十全十美。
虽然它的操控极限很高,但在日常行驶中,尤其是在通过减速带或者一些颠簸路面时,悬挂给人的感觉偏硬,路面的震动会比较直接地传到车内,影响了一定的乘坐舒适性。
接下来我们看看智能化方面,这可以说是这台车争议最大的地方。
从硬件上看,星愿一点也不小气。
中控台那块14.6英寸的大屏幕,显示效果清晰细腻,操作起来也非常流畅,反应速度很快,这得益于它不错的处理器和内存配置。
它搭载的Flyme Auto车机系统,界面设计得也挺漂亮,听起来也很有噱头。
但是,实际用起来你就会发现很多问题。
它的操作逻辑设计得非常不合理,很多常用的功能,比如打开前后备箱、开启空调快速制冷,都没有设置快捷按键,你必须点进二级甚至三级菜单里才能找到,非常不方便。
屏幕左右滑动这么方便的手势,居然只能用来切换壁纸,简直是浪费。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它的软件生态,车机里预装的应用程序少得可怜,除了几个基础的影音软件,像大家常用的网易云音乐、高德地图的一些深度功能都没有。
用户想自己安装第三方软件也非常困难,兼容性很差,还容易出现卡顿。
可以说,星愿空有一副好的“身体”(硬件),却没有一个聪明的“大脑”(软件),这对于越来越看重智能化体验的年轻消费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短板。
至于智能驾驶辅助,它标配了L2级别的功能,在高速上可以实现自动跟车和车道保持,能减轻一些长途驾驶的疲劳。
但受限于硬件成本,它只用了一个摄像头和一个毫米波雷达,无法识别更复杂的城市路况,而且不支持后续的升级,只能满足最基础的辅助驾驶需求。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一些在日常使用中暴露出来的细节问题。
有不少车主反映,车辆在低速行驶时,电机会发出一种轻微的、类似电流声的异响,虽然不影响安全,但听着总归有些恼人。
部分车辆的内饰,比如车门或者B柱附近,在经过颠簸路面时也可能出现异响。
续航显示方面也存在一些逻辑问题,比如310公里续航的版本,表显的剩余续航里程掉到269公里后就不会再往下掉了,这让很多车主觉得心里没底,被戏称为“快乐表”。
此外,一些细节设计也考虑得不够周到,最典型的一点就是全系都没有配备后雨刮器,这在雨雪天气里会严重影响后方视线,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还有就是早期的车型车门比较难关,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关严实。
这些虽然都是些小问题,但累积起来,还是会影响到整体的用车体验,也反映出厂家在成本控制上确实是做到了“精打细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