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脑海里一直盘旋着一个问题:奇瑞T11,到底哪来的勇气——推出这样一款续航只有200多公里的纯电车型?在现在这个油改电,电改油,争夺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纯电续航还是个硬指标。可是T11,给人的感觉就是有点想当然,好像只要大点电池续航就能赢似的。实际上,就算是中大型SUV,200公里的续航跟人家比,差得不止一点点。
这打开方式,大概是因为奇瑞过去在中型SUV市场(比如风云A3,A6)表现不错。中型车还算熟门熟路,但一到中大型,似乎有点新手上路的感觉。T11更像是数据上的试水——那长长的开发周期,要不说新车型总得有所试错?结果换来了几乎最差的动力体验:加速慢、提速肉,完全没了这级别应有的猛劲。我记得修理工老李跟我说:你看这个T11,提速慢得像在泥里打滚,买的人是不是觉得空间大就行?实际上,大多数用户更关心的是长续航,续航不好,基本就是买个看着还行的面子货。
奇瑞用所谓增程架构,倒出不出乎意料。原因也简单:电池布局不易放大,又怕占用太多空间。偏偏增程不用得更聪明——我觉得是不想追求纯电长续航,反而想回避纯电痛点,比如续航焦虑。你要说谁还会满足200公里?短途穿戴城市通勤还行,但没办法去郊区旅游或长途出行。
我还想到之前看到的市场调研,估计现在有约30%的用户愿意尝试纯电SUV,但续航成了第一难题。每次看一些销量榜,你会发现同价位的新能源车型,续航差距变得悬殊。比方说森系品牌008,它在空间和配置上还算挺靠谱,续航达到400公里以上。而奇瑞的家族车型,它的优势在配置、价格方面,安全气囊居然多到11个,底盘电池保护做得还算细致。一想起这些,我就会问自己:奇瑞是不是对自己的研发能力太自信了?但其实也没有绝对的自信——整车的研发方向还在试错。
我其实一直怀疑,奇瑞T11的研发逻辑是不是先做出来卖,之后不停改?这个快,可能不是出于技术追赶,而是为了尽快试水。毕竟,T11的开发周期明显比风云A8,那个研发行程几乎是马拉松。可长时间的等待,带来的不是用户耐心,而是疲惫。你想,市场上那么多玩法,爬坡角度太陡的电池设计,(也许)没有权衡到空间利用率,还不如旧套路:多用大电池,增加续航。
再说说竞品。例如,同价位的M9,可以跟T11比比:M9有900+的续航(估算大概350-400公里),加载了更成熟的研发技术,驾驶感受自然更有底气。T11的优势?颜值、配置、空间,但在操控上就明显逊色一些。有人会说:那是因为奇瑞不擅长做操控。可能,我得承认,我有点猜测,奇瑞在研发过程中,更多关注稳定性和安全性,而不是追求极致操控。可能对他们来说,续航、空间比起操控更重要——但市场怎么接受?没人能说得准。
这让我想到,奇瑞出品的风云A8那会儿,油耗还是个问题,虽然空间豪华,但价格也不低。然后S09出现,续航加强,用户的满意度还算不错。可T11?我一直觉得它的定位模糊。安静点说,开发的试水心态,也让人觉得不够诚意。
有个细节让我记忆深刻——我刚才翻了下相册,里面是T11前后车的细节对比。一些塑料件、接口线,怎么看都觉得太随意。我的朋友李修理工曾叹气:这个车,研发水准还不如我手里的二手车。我就苦笑——是不是又要迎来换代+降价的策略?未来市场的竞争,会变成你续航长,我便宜,你就贵。偏偏,口碑和热度,随着而下降,这一点,很多汽车口碑调查都看得到。
奇瑞是不是还在试跑?它的这款T11,到底想表达什么?我有个小猜测(没细想过哈):难不成,是在试探国内消费者对空间+配置的偏爱,以及对长续航的期待?因为,短续航,毕竟局限太多,用车场景有限。我觉得用户更在意的,是这车的有大厂出品,耐用、操控稳健、续航长。而且,长远来说,要是它能搞定比例合理的大电池布局,续航提升到400公里——那个市场,反应一定不会差。而这个过程中,奇瑞或许还能学到点平衡空间与续航的艺术。
问题来了——要不要为了未来换代而忍着等?或者,现在买个配置还说得过去的呢?这场市场试水,谁的战场会更宽?我在想,这是不是也像个隐藏的小谜题:当市场需求变化,奇瑞要不要悄悄调一下策略?或者,怕不怕别人抢了先?毕竟,出个续航差不多20万价位的绝佳方案,还真不容易。
问一句——你觉得,未来的长续航,是降价的理由多,还是换代的理由多?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