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了,合资光环消散,中国人为何还执着油车?

咱们今天来聊一个现在很多人都在琢磨的事,这事就发生在咱们身边的汽车市场里,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就是现在咱们国产的新能源车,发展得是真快,配置高得吓人,价格还挺实在。

可与此同时,那些合资品牌的燃油车,好像也没少卖。

这就让人有点想不通了,一边是科技感满满、用起来又省钱的新选择,另一边是配置朴素、技术上感觉没啥大变化的老面孔,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愿意为后者掏钱呢?

真相了,合资光环消散,中国人为何还执着油车?-有驾

这背后,到底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还是一种咱们心里头根深蒂固的老观念在起作用?

咱们可以把场景具体化一点,这样感受更直接。

假如你现在手里有十五万块钱,打算买辆家用车。

你到市场上一看,摆在你面前的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车。

第一种是咱们自主品牌的插电混动或者纯电车,销售会告诉你,这车带智能辅助驾驶,能在高速上帮你跟车、保持车道,大大减轻开长途的疲劳感。

车里是大屏幕,能语音控制导航、放音乐、开关空调,跟用智能手机一样方便。

座椅可能是皮质的,坐着舒服,加速也挺快,红绿灯起步不比别人慢。

最关键的是,平时上下班用电,一公里成本就几分钱,就算偶尔跑长途用油,油耗也低得惊人,可能百公里就两三个油。

真相了,合资光环消散,中国人为何还执着油车?-有驾

然后你再看第二种车,是某个熟悉的合资品牌,卖了好多年的经典款。

销售可能就不会那么热情地介绍配置了,因为确实没啥太多可说的。

发动机是1.5升自然吸气的,配个无级变速箱,主打一个平稳,但你也别指望有什么推背感。

车里头,座椅是织物的,夏天坐上去有点热,冬天又有点凉。

中控可能就是个小小的收音机屏幕,空调得自己伸手去拧那个物理旋钮。

智能辅助驾驶?

那基本是不用想了。

油耗呢,官方说百公里六七升,实际在城里开,堵堵车,可能还要更高一些。

真相了,合资光环消散,中国人为何还执着油车?-有驾

价格呢,两台车可能差不多,甚至这台合资油车可能还要贵一点。

按理说,这么一对比,绝大多数人应该都会觉得第一种车更划算,体验更好。

可现实情况是,第二种车依然有着庞大的购买人群。

这就让人纳闷了,难道买这些车的人都不会算账吗?

他们是真的不在乎那些先进的配置和更低的用车成本吗?

其实,这事儿远比一个简单的性价比计算要复杂,它牵扯到我们过去几十年形成的消费习惯和一种难以言状的信任感。

很多人坚持选择燃油车,心里头可能藏着几个坚定的理由。

第一个理由,听起来特别有情怀,他们会说,车就得有发动机的声音,那种轰鸣声才是汽车的“灵魂”。

真相了,合资光环消散,中国人为何还执着油车?-有驾

电车开起来安安静静的,像个大号的家用电器,没有驾驶的乐趣。

这个说法听起来很酷,但咱们不妨冷静下来想一想,我们日常开的家用车,真的有那种让人心潮澎湃的“灵魂之声”吗?

绝大多数家庭的代步车,都是小排量的四缸发动机,当你深踩油门急加速的时候,听到的往往不是雄浑的咆哮,而是发动机有些吃力的嘶吼声,这种声音,真的能称之为“享受”吗?

实际上,很多人迷恋的,可能只是电影里、赛道上那些百万级性能跑车的声浪,然后把这种想象套用在了自己的买菜车上。

当一台安静的电动车用更直接、更迅猛的加速把你甩在身后时,这种所谓的“灵魂”就显得有些苍白了。

情怀说完了,再来说说更实际的。

很多人会说,油车技术成熟,皮实耐用,开个十年八年问题不大,而且以后卖二手车也保值。

电车呢,技术太新了,电池靠不靠谱还不知道,省下的油钱,说不定以后换电池全得搭进去。

这个观点在几年前非常有市场,但放到今天来看,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真相了,合资光环消散,中国人为何还执着油车?-有驾

先说皮实耐用,现在随便上网搜一搜,关于一些主流合资品牌车型发动机烧机油、变速箱出问题、各种异响的投诉并不少见,所谓的“开不坏”已经更多成了一种传说。

反倒是新能源车,因为结构上取消了复杂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机械故障点天然就少了很多。

而且,为了打消消费者的顾虑,几乎所有的主流新能源车企都对最核心的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提供了非常长的质保期,比如八年十六万公里,甚至有的品牌直接承诺终身质保。

咱们可以做一个有趣的对比,同一个合资品牌,它生产的燃油车,发动机质保期可能只有三年,可它生产的电动车,三电系统却敢保八年甚至更久。

这难道还不能说明,在厂家自己看来,到底谁的长期可靠性更有保障吗?

至于保值率,这曾经是合资燃油车最引以为傲的优势。

但这个优势正在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瓦解。

现在汽车市场的“价格战”打得有多厉害,大家都有目共睹。

真相了,合资光环消散,中国人为何还执着油车?-有驾

新车动不动就官方降价、终端优惠好几万。

你想想,新车的价格都站不稳,一直在往下掉,二手车的价格又怎么可能坚挺呢?

今天你花十五万买的车,可能下个月新款上市或者搞活动,落地价就变成十三万了,你的车还没怎么开,价值就已经缩水了一大截。

所以,在今天这个环境下,再把“保值率”当作购买合资油车的主要理由,可能需要重新掂量一下了。

那么,排除了这些看似理性的理由,到底是什么支撑着燃油车依然可观的销量呢?

答案可能就藏在我们的心里,是一种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认知惯性”。

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买车并不仅仅是一场冷冰冰的参数对比,更是一种情感和习惯的延续。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德国车稳重、日本车省心”这样的观念,通过父辈的口碑、媒体的宣传,已经像烙印一样刻在了很多人心里。

真相了,合资光环消散,中国人为何还执着油车?-有驾

它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品牌认知壁垒,让你在做选择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倾向于那些熟悉的老品牌,觉得它们更可靠、更放心。

这种感觉,就像我们当年用惯了诺基亚手机一样,当第一代智能手机出来的时候,很多人也觉得触屏不靠谱,容易坏,还是实体按键用着踏实。

但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市场的浪潮一旦涌起,就不会因为个人的习惯而停下脚步。

如今的汽车市场,正在经历着和当年手机市场类似的变革。

国产新能源车在产品力、智能化体验和使用成本上,已经对同价位的合资燃油车形成了明显的优势。

这种优势是实实在在的,是每一个去试驾过的人都能感受到的。

尽管如此,要彻底扭转几代人形成的固有认知,还需要一些时间。

根据最新的数据,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已经从几年前的个位数,飙升到了如今某些月份超过了百分之五十,这意味着每卖出两台新车,就有一台以上是新能源。

这个速度是惊人的,它说明消费者的认知正在快速地转变。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燃油车销量,更多的是在享受过去二十年积累下来的品牌信誉和用户习惯所带来的“惯性红利”。

而这种惯性,当它面对产品力代差的时候,其能量总有被消耗殆尽的一天。

因此,当我们再看到一台配置简单、技术老旧的合资油车,卖得比一台配置拉满、体验超前的国产新能源车还要贵时,我们确实应该问问自己,我们为这份差价买单的,究竟是产品本身,还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或仅仅是对尝试新事物的一丝犹豫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