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冯德莱恩这一嗓子,直接把欧洲汽车工业的CEO们从慕尼黑的啤酒馆里给吓醒了。这位欧盟委员会主席,站在柏林全球对话会的聚光灯下,话说得那叫一个铿锵有力:“中国要是敢在稀土上搞管制,我们欧盟就把工具箱里所有的家伙什都掏出来!”
话音刚落,台下掌声雷动,西方媒体的头条瞬间就跟过年放炮似的炸开了。可这热闹劲儿还没过三分钟,德国宝马电气化车间里,工程师们对着空空如也的永磁体货架,愁得都快把自己的头发薅成地中海了。工具箱?什么工具箱?能变出稀土来吗?
你瞧瞧这事儿闹的。一边是庙堂之上的高声呐喊,摆出一副“今儿个不把你办了,我就不叫欧盟”的架势;另一边,却是生产线上面临停摆的致命危机。这出戏,与其说是战略对峙,不如说更像是一场大型的集体精神胜利法现场展示。法国总统马克龙也紧跟着跳出来帮腔,扬言要祭出欧盟的“反胁迫法”,好像法律条文念得够响,稀土矿就能从香榭丽舍大街地底下冒出来似的。
可问题是,产线上的机器不吃这套啊。现在欧洲,每滚下来一辆锃光瓦亮的新能源汽车,就得有大概两公斤的稀土永磁体给它“注入灵魂”。这玩意儿,从电机到转向系统,哪儿哪儿都得用,简直就是工业界的“人参鹿茸”。欧盟嚷嚷了多少年的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车,原本以为是个引领世界潮流的高光时刻,结果现在一看,更像是个没留后路的大饼,随时可能因为几块小小的磁铁而噎死自己。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怎么就走到了今天这步田地?三十多年前,欧洲的老爷们一门心思搞“高端制造”,觉得开采稀土这活儿,又脏又累又不赚钱,纯属“下里巴人”干的。于是大手一挥,把整个产业链连锅端,全送到了咱们中国。那会儿,他们坐在办公室里喝着咖啡,赚着高额利润,还时不时探出头来嘲笑咱们是“世界工厂”。
他们忘了,产业链这玩意儿,就像一根完整的甘蔗,你只愿意吃最甜的那一截,把又硬又没味的根和头都扔给别人,早晚有一天会发现,人家不光有甘蔗头,还掌握了怎么种甘蔗、怎么榨糖的核心技术。等你再想吃糖的时候,就得看人家脸色了。
现在风向一变,咱们这边依法依规加强出口管制,欧洲那边才如梦初醒,猛地一拍大腿:坏了!原来我们早就在不知不觉中,被死死地绑在了中国稀土这辆“战车”上,还是没买票的那种。
当然,欧盟也不是坐以待毙的主。冯德莱恩女士赶紧抛出了一个听起来无比宏大的“欧盟资源自主计划”,又是搞回收,又是搞联合采购,PPT做得那叫一个漂亮。可专家们扒拉着算盘一算,脸都绿了。要从零开始建起一套完整的稀土供应链,没个千八百亿欧元砸下去连个响都听不见,时间还得按二三十年起步算。更要命的是,稀土提炼这活儿,不是有钱有时间就行,那技术壁垒高着呢,环保的坎儿更是能要了亲命。澳大利亚之前想在马来西亚建个厂,结果被当地民众天天举着牌子抗议污染,最后只能灰溜溜地卷铺盖走人。
反观咱们这边呢?其实一直留着口子。商务部早就明说了,咱们搞的是管制,不是断供,不是不卖,只是要确保这些战略资源别被用到一些不该用的地方去。合规的民用申请,尤其是对欧洲企业的,基本上都是开绿灯的,这可比对山姆大叔那边宽松多了。说白了,咱们就是给自家的战略资源上把锁,这在国际上再正常不过。美国自己都把17种稀土列为“关键矿物”,欧盟家里也有一份“关键原材料”的小本本,怎么到咱们这儿,合规操作就成了“经济胁迫”?
这双标玩得,连我都替他们尴尬。本质上就是以前当老大当惯了的霸权逻辑在作祟。中国在产业链底端埋头苦干的时候,他们高唱“自由贸易”;现在中国掌握了话语权,他们就开始哭喊“游戏不公平”。
冯德莱恩还想拉着G7一起搞“联合应对”,可这个所谓的“锄奸联盟”,从一开始就是个笑话。美国自己80%的稀土靠咱们进口,日本在越南、印度投了点矿,但没中国的提炼技术也只能干瞪眼。大家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谁也别装什么大尾巴狼。
这场稀土风波里,最难受的可能就是德国了。汽车产业是他们的命根子,现在命根子被别人捏在手里,本来想派外长过来谈谈心、通融通融。结果人还没到,就先列了一堆要求清单,既要我们对俄罗斯施压,又要稀土放开供应,还敢在台湾问题上指手画脚。这哪是来谈判的,这分明是来下命令的。结果可想而知,咱们这边直接把会客厅的门关上了。
说到底,中国的底气,从来不是靠着“断供”这种掀桌子的手段。我们的底气,是中芯国际不断突破的芯片技术,是占了全球三成以上的工业产能,是全世界都离不开的“MadeinChina”。欧盟真要是铁了心想玩“脱钩”,那他们就得先做好准备,迎接物价飞涨、民众上街的“美好未来”。
挥舞着制裁的大棒,结果发现敲碎的只会是自家的玻璃。冯德莱恩女士和她的同僚们,可能真的需要好好上一堂名为“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课了。毕竟,成年人的世界里,早就没有圣诞老人了,想要什么,都得靠自己去拼,而不是靠威胁别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