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便捷性交通工具在我们的生活中快速发展和普及,城市的街头巷尾,电动车、三轮车和摩托车穿梭不息,即便是在乡村小道,各种电动车也非常多。毫无疑问,这些便捷式交通工具已成为人们短距离代步的首选。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电动车都非常方便,但随着新国标政策的落地,各地对电动车管理持续加码,执法行动日趋严格。
9月1日起,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组织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正式实施,新规对电动车生产技术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除了严格控制塑料件使用比例外,还新增了多项防篡改装置。这一新国标政策的实施,标志着这我国电动车管理进入新时代。
当然,现在的电动车不仅生产标准严格,上路条件也十分苛刻。从产品生产到上路行驶,整个链条都面临着严格监管。除了戴头盔,9月1日起,电动车、三轮车、摩托车“3禁4必查”新规!最高罚款5000元,上路要注意。
电动车上路“3禁”:全面规范车辆上路资格
1、禁止无牌无证上路
现在,电动车、三轮车和摩托车都必须完成注册登记并悬挂号牌方可上路行驶,并持有相应驾驶证上路。
除了电动自行车以外,其他都需要驾驶证。具体而言,电动摩托车需要驾驶证D或E,电动三轮车则需要驾驶证D,电轻摩对驾驶证要求最入门,仅需持有F/E/D其中一种驾驶证即可。
2、禁止超标、非标车辆上路
众所周知,非标电动车必须经过交管部门备案登记、悬挂临牌之后才能正常上路。然而,一部分超标电动车无法进行备案登记,或者错过了集中备案时间,导致车辆无法取得临时号牌,不能上路行驶。
从7月开始,多地交警部门密集开展非标电动二、三轮车整治行动,严查过渡期结束后继续使用,临时号牌失效后继续上路。这些行为被交警查获,通常情况下,首次给予警告处罚,第二次将扣车处理、
3、禁止改装与加装行为
对于电动车而言,常见的改装行为主要有解除车速限制、加大电池容量、加装遮阳伞和雨篷等。这些改装行为会显著增加车辆的安全隐患,因此被交警部门明确禁止。
限速25km/h的电动自行车,解除限速后可达40-50km/h,车辆严重超速,上路极易产生交通事故。另外,加装备用电池,几乎都会涉及电路的改装,势必增加火灾隐患和风险。加装遮阳伞和雨篷则会扩大车辆行驶中的风阻,影响驾驶员视线和车辆稳定性。
近期,多地交警部门开展电动车改装整治行动,严查电动自行车解限速、加装备用电池、更换电动机、加装遮阳伞等行为。
电动车、三轮车、摩托车“4必查”:排查道路安全隐患
必查一:头盔佩戴情况
骑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上路,正确佩戴符合国标技术规范的3C认证头盔,能将交通事故死亡风险降低60%-70%。这是因为,头盔可以减少事故碰撞冲击力度,有效保护我们的头部免遭大力伤害。
然而,很多人嫌麻烦,骑车经常都不戴头盔,这不仅违反了交通法规定,而且还增加了上路风险。在交通执法中,头盔已经成为例行检查的对象,不正常佩戴或者忘记佩戴,被交警查获将处以20-50元罚款。
必查二:超员超载行为
超员超载会严重影响车辆的制动性能和稳定性,特别是像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这类结构简单的交通工具,更不容许超员超载。
电动自行车只能搭载一名12岁以下儿童,轻便摩托车不能载人,普通摩托车包括驾驶员在内最多只能坐2人,载货的电动三轮车不能载人,超员或者违规载人、载货将面临50-200元不等的罚款。
必查三:车辆保险情况
交强险是摩托车、三轮车、电轻摩的法定必备保险,每年保费约80-400元。这些车辆在登记上牌的时候,就应该购买交强险,无保险上路除了罚款,还有可能被扣车处理。
必查四:违规充电行为
近年来,电动车室内充电引发的火灾事故频发,违规占用消防通道、一楼门厅、疏散通道充电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行为给公共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
为了规范电动车停放和充电行为,近年来多地出台了《消防条例》,条例中的诸多内容明确禁止电动车在建筑一楼门厅、楼梯间、疏散通道等公共区域停放或充电。多地已明确,对于违规携带电池进入电梯、室内充电,或者违反以上规定停放和充电的行为,最高可处以5000元罚款。
“3禁4必查”新规的实施,意味着电动车粗放式管理时代的结束。对于依赖电动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出行的人群,特别是外卖骑手、快递员和普通上班族来说,新规都带来了显著影响。
目前,电动车新国标政策已经实施,各地加紧严查非标车辆,并持续加大对违规上路的治理。大家选购电动车,务必选择有3C认证且符合新国标技术规范和要求的车辆,并索要发票和车辆合格证。购买车辆后,车主需及时办理注册登记手续。
另外,使用超标车出行的用户应关注当地的过渡期政策,避免违规上路。对于使用电动摩托车、电动三轮车出行的人而言,应考取相应驾驶证,购买交通保险,并养成佩戴头盔、不超载、合规充电的好习惯。对此,大家有什么意见或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