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当新能源车的价格像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向下,我们究竟是迎来了消费者的狂欢,还是隐约听到了行业深处的警钟?
这两年,电动车的售价简直是“跳水冠军”,从前年平均十八万多,到今年直接跌破十六万。
这数字看着喜人,可笔者却从中嗅到了一丝不安。
这场无休止的成本血拼,看似给了消费者实惠,实则让整个行业的利润率像被抽了血一样,急剧萎缩。
遥想2017年,中国汽车产业还有近八个点的利润空间,如今呢?
竟只剩下可怜的4.3%。
这样的数据,难道不足以令人心生忧虑吗?
也难怪,连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人民日报》都坐不住了,纷纷发文,旗帜鲜明地反对新能源车企之间这种“内卷式”的消耗战。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王高教授和张锐研究员,更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一针见血地指出:这轮价格竞赛的根源,无非是产品同质化严重,加之供给侧的冗余。
大家都在一个狭窄的赛道上跑,手里的“牌”又大同小异,除了比谁更敢往地板价上踩,还能有什么新花样?
然而,笔者认为,汽车行业的这场变革远不止于此。
新能源车,充其量只是这场宏大叙事的序幕,真正改天换地的“大招”,正蓄势待发。
两位学者高瞻远瞩地提出“新形态汽车”的概念,这才是未来汽车产业的终极形态,它将开启一波前所未有的范式转移与机遇。
眼下,车企们只顾着在价格泥潭里挣扎,短期内或许能换来一些销量数字,却也面临着利润被稀释,甚至赔本赚吆喝的窘境。
长此以往,对研发投入的挤压,对未来竞争力的透支,将是致命的。
毕竟,新能源车只是车辆动力系统的革新,而“新形态汽车”则意味着车辆功能与社会角色的颠覆性重塑。
当自动驾驶技术日臻完善,汽车操作系统与软件深度融合,将催生出海量智能化应用场景。
届时,汽车将挣脱交通工具的束缚,将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化身为各类新型活动空间,甚至呈现出我们难以想象的全新面貌。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汽车单价不菲,使用年限又长,加之燃油车庞大的存量市场,新能源车要完全取代燃油车,尚需时日。
目前的汽车市场已趋饱和,新增销量多来自置换与升级。
这让降价成了不少新能源车企最直接、最“有效”的促销手段。
但没有雄厚成本控制能力支撑的低价,注定无法持久。
更何况,未来“新形态汽车”阶段将引发更为深刻的变革,这要求车企必须在研发上持续投入,提前布局,方能确保在那场未来之战中,仍有一席之地。
那么,我们不妨先从头梳理,探究新能源车是如何在汽车世界掀起一场“跨界革命”的。
第一幕:新能源车,一场“跨界革命”的序曲
什么是“跨界变革”?
简单来说,它指的是在一个行业发展成熟之时,有来自外部或内部的挑战者,用一套异于传统的“游戏规则”为客户创造价值,从而改变行业版图,甚至让昔日霸主黯然退场。
如果这种挑战者以全新的产品形态,却满足了消费者相同的核心需求,我们便称之为“跨界变革”,它往往是技术进步的产物,而变革者多半是行业之外的“新面孔”。
当前,新能源车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正是典型的跨界变革。
它主要体现在能源驱动层面的更新迭代,将燃油发动机替换为电动机。
尽管如此,在现阶段,新能源车仍主要扮演着交通工具的角色,其核心功能并未发生质变。
新能源汽车家族成员丰富,包括混动(油混、插混及增程)车型,它们在电池电量不足时,能通过燃油系统增加续航。
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池供电、电机驱动,其内部构造与燃油车截然不同。
至于氢燃料电池车,由于技术成本高昂,且公众对其安全性存有疑虑,目前市场份额微乎其微。
新能源车究竟凭借哪些“王牌”,能让消费者趋之若鹜,让传统燃油车倍感压力呢?
王牌一:动力澎湃,驾驶激情瞬间点燃!
曾几何时,“百公里加速时间”是衡量燃油车性能的金科玉律,也是豪华跑车高溢价的核心支撑。
然而,如今三十万以内的电动车型,三到四秒的加速成绩已是司空见惯。
那电门一踩,瞬间迸发的推背感,仿佛将你牢牢“钉”在座椅上,肾上腺素飙升。
这种即刻响应的强劲动力,绝非一般燃油车所能比拟,简直是将昔日超跑的性能体验,移植到了寻常百姓的座驾之中。
王牌二:能量转化高效,用车成本直线下降!
燃油车对汽油(或柴油)能量的转化效率仅在20%至45%之间,大部分能量在燃烧过程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电动汽车则不然,其能量转化效率高达80%以上,堪称惊艳!
这意味着,电动车每公里行驶的燃料成本,仅为燃油车的十分之一乃至五分之一。
更令人称道的是,新能源车在制动时还能回收能量,进一步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这无疑是“开源节流”的典范。
王牌三:绿色环保,静谧驾乘体验!
得益于更高的能量转化效率,新能源车在行驶相同里程时,产生的气体排放量远低于燃油车,纯电动车甚至不到燃油车的三分之一。
若电力来源于清洁能源,那更是从源头到终端都实现了绿色出行。
此外,纯电动车没有复杂的发动机、排气管和传动轴等机械部件,不仅后期维护成本更低,行驶过程也格外安静,车内静谧得能清晰听到家人的轻声细语,为旅途增添一份平和与温馨。
王牌四:智能响应迅捷,驾驭科技更得心应手!
智能控制,特别是自动驾驶,对系统响应时间、灵敏度和精准度有着严苛要求。
燃油车的发动机是纯机械结构,人工智能难以对其工作状态进行精细控制。
加之燃油车电池容量有限,难以支撑耗电巨大的复杂智能化功能。
纯电动车则不同,其车载系统发出的数据指令能直接传输至“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实现毫秒级响应,精准控制。
这才是玩转高级别智能驾驶的坚实基础。
正是凭借这些核心优势,新能源车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或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提供出行方案,汽车行业的这第一波“变革浪潮”,便如此势不可挡地席卷而来。
燃油车销量在2017年达到历史峰值后,便一路下行,且下降速度逐年加快。
与此同时,新能源车销量自2021年起呈现爆发式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35%,甚至带动了汽车销售总量攀升,在2023年突破了2017年的高点,达到3009.4万辆。
从行业渗透率来看,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替代进展顺利,市场份额自2021年起快速扩张,到2025年上半年已达到44.3%。
这清晰地昭示着,新能源车已从最初的技术尝鲜阶段,迈入主流用户广泛接受的普及期。
根据用户创新采用周期理论,新产品的早期购买者往往是那些对新技术充满好奇的技术狂热者,或能预见未来价值的高瞻远瞩者。
而当前主流用户则由实用主义者构成,他们更注重产品的成熟度、配套设施的完善、使用与服务的便捷性,以及最终的性价比。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新能源车正逐步赢得这些“挑剔”的主流消费者的青睐。
第二幕:黎明前的挑战——新能源的“成长之痛”
尽管新能源车势头正劲,但它在普及之路上,也并非一帆风顺,仍面临着一些“成长之痛”,让部分消费者心存疑虑:
充电之困:续航焦虑依旧困扰人心。
充电时间偏长,换电站的布局仍处于萌芽阶段,使得充换电体验远不如燃油车加油般便捷迅速。
尤其在严寒天气下,电池电量衰减明显,这无疑加剧了用户的“续航之忧”,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安全疑虑:电池安全与软件制动的心理落差。
高压电池带来的安全隐患,以及纯粹由电脑软件控制的制动系统,让一些用户感到不安。
毕竟,机械制动带来的那份踏实感,是软件控制目前难以完全替代的,这需要时间去建立信任。
智能驾驶的“鸡肋”现状:尚未真正颠覆用户体验。
目前,高级别自动驾驶和复杂智能化功能,尚未达到广泛商业化应用的程度。
电动车上实现的所谓“智能驾驶”级别和智能应用,与燃油车相比,并未呈现出本质性的飞跃。
这使得那些期望通过换购电动车来体验“未来出行”的用户,发现其颠覆性体验不足,从而降低了主动更换车辆的动力。
存量市场的巨大惯性:燃油车保有量仍是“巨无霸”。
汽车单价高昂,使用年限又相对较长。
加之燃油车庞大的存量市场——截至2024年底,中国燃油车保有量高达2.7亿辆,占据乘用车总量的76%——这股巨大的惯性,将进一步延缓用户转向新能源车的步伐。
笔者认为,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存。
当前的价格战,固然能加速新能源车的渗透与替代进程,但它也像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刺激销量的同时,无情地吞噬着企业的利润,进而影响企业对未来技术研发的投入。
对于车企而言,如何在短期生存压力与长远发展布局之间,寻得一个精妙的平衡点,是当前最为紧迫的战略抉择。
正如《易经》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唯有不断求变,方能立足长远。
第三幕:远方地平线——“新形态汽车”的宏伟蓝图
当新能源车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车辆算力充沛、电池技术成熟、自动驾驶彻底实现时,汽车的本质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它的核心价值将不再局限于交通工具的范畴,汽车会以各种令人惊叹的“新形态”出现,将触角延伸至其他行业,这便是我们所描绘的“新形态汽车”。
“新形态汽车”将具备感知周围环境、与外部通信、进行复杂计算并自主行驶的能力。
届时,汽车将真正成为一个能感知世界、互联互通、自主移动的智能终端,其角色将从“驾驶者”的工具转变为“生活空间”的延伸。
这并非外力强加的震动,而是汽车行业自身的“蜕变”。
如果一个变革者将原有产品引导至新的顾客价值,或者为了新的顾客价值而舍弃原有产品,这便是“自我变革”。
它主要是原行业的延伸或转型,变革者往往来自行业内部。
这种变革对原行业没有致命打击,反而能让变革者“海阔天空”,开辟更广阔的疆域。
目前,搭载各类辅助驾驶与智能应用的“准新形态汽车”已陆续投放市场,第一波新能源变革与第二波“新形态”变革,正呈现出叠加的态势,预示着一个更加激动人心的未来。
“新形态汽车”的出现,不仅会拓展汽车行业的边界,对整个产业链及其相关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也将全方位改变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
它将成为一个移动的“分布式能源枢纽”!
配备大容量电池的“新形态汽车”,可被视为一个能联网通信的分布式能源储存端。
它能参与电力调配,在用电低谷期为自身充电,在用电高峰期则能反哺电网供电。
试想,3亿辆65度电的新能源车,其储存的总电量,将接近中国居民一天的用电总量!
这简直是颠覆性的能源管理模式,让每辆车都成为城市能源网络的一环。
它将带来海量智能应用场景,重塑用车方式与体验!
作为一个智能终端,在车联网与通信能力的加持下,它获得了强大的感应与计算能力,能实时收集分析汽车行驶数据与车内活动数据。
它能与外界通信,接收指令并进行调用,甚至能与整个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如红绿灯、停车场、充电桩等)以及其他车辆进行“对话”。
这无疑会带来巨大的便利。
与汽车相关的设施使用效率也将大幅提升。
举例来说,汽车能自动向停车场预约车位,抵达目的地后直接停入空位;交通部门能根据实时车流量优化红绿灯时差,提高通行效率;用户能提前预约空置充电桩,减少等待时间。
云端信息与行驶中的汽车实时交互,交通部门可以监测路况,对车辆发号施令,汽车收到指令后会自行调整优化行驶路线,这些都有助于改善交通状况,让城市交通更加智慧顺畅。
完全自动驾驶实现后,汽车使用率将大幅提升,出行安全也将得到显著改善!
根据公安部数据,超过九成的交通事故都源于人为失误。
人有疲惫、分神之时,而智能汽车则不然。
自动驾驶系统的响应时间以毫秒计,远超人类反应速度,加之智能驾驶系统能预判潜在危险并采取措施,这些都将显著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届时,人们使用汽车的方式也将更加灵活,出门、逛街、爬山等外出活动,只需通过手机发出指令,汽车便会自行前来,省去了前往停车处取车的麻烦。
更令人期待的是,“新形态汽车”可能直接化身为咱们的“新型活动空间”!
一旦完全自动驾驶实现,汽车座舱的内部结构将发生颠覆性变革。
驾驶舱的设计将突破传统,例如特斯拉发布的无人驾驶出租车Cybercab概念车,甚至没有方向盘与踏板。
充足的电力将极大丰富汽车行驶中人们的活动类型。
车内空间将不再是简单的乘坐区域,而会变为移动的智能生活空间,可以是高效的会议室、灵活的教室、休闲的棋牌室、沉浸式的电影院、刺激的游戏厅,各种功能信手拈来,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
当然,“新形态汽车”的具体形态,或许远超咱们现有的想象。
这让笔者想起iPhone问世前的移动通信时代。
彼时,3G网络已商用,手机也已搭载智能应用,但用户对这类“智能手机”的热情并不高。
直到iPhone彻底舍弃物理按键,采用“玻璃大屏+多点触控技术”,大幅简化软件调用路径,并通过“独立的手机操作系统+App Store+第三方软件开发商”开创了全新的手机生态,软硬件彻底解耦,才推动手机行业疾速迈入智能时代。
由此可见,新技术不光是优化已有功能与应用,更重要的是与产业深度融合,能拓展出前所未有的新功能,激发新应用,创造新场景。
互联网与手机的融合,催生了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生态;那互联网、智能化与汽车的融合,又将带来什么?
“新形态汽车”的物理形态,以及它将开创的产业生态,极有可能比iPhone带来的变革更为深远,远超咱们的想象边界。
这种“新形态汽车”,还会催生一大批与汽车相关的新业态!
技术变革会吸引新玩家入场,但更深远的影响是产业形态的重塑。
数据显示,2018年美国汽车使用率仅为5%。
自动驾驶的出现将大大提高汽车利用率,届时人们或许不再需要购买私家车,而是通过共享系统获取用车服务,这无疑是更经济、更高效的方式。
又或者,你可以购买一辆私家车,将其加入共享服务网络,在自己不需要时提供租赁服务,让车辆成为一种资产增值的工具。
随着汽车使用率的提高和保有量的降低,未来城市中所需的停车场地将大幅减少,这也将引发城市形态的变迁。
当汽车成为一个可移动的智能生活空间,办公、教学与生活将不再受限于固定地点,移动教学与移动办公都将成为可能。
甚至可能催生“房车一族”,部分人选择不买房,而是购置一辆成本更低、可作为生活空间的汽车,过上类似游牧民族的移动生活,真正实现“车即是家”。
当然,“新形态汽车”对整个产业链的影响,那也是巨大的!
以往燃油车的上游,是以发动机、变速箱等为核心的各类零部件供应商。
可“新形态汽车”的上游,则将是电机、电池,以及自动驾驶、操作系统等各类软件供应商。
其中,自动驾驶和操作系统,被视为未来汽车的“灵魂”所在。
这也会带来汽车售后与维修市场的巨大变化,电池与软件的检查维修能力,将成为汽车后市场最核心的竞争力。
第四幕:通往未来的“智慧航线”——车企的战略抉择
“新形态汽车”的实现,建立在充足电能、满足海量计算、智能化应用和车内用电需求的基础上。
特别是完全自动驾驶,更是“新形态汽车”得以出现的必要前提。
因此,车企要想布局未来,就得从以下几个核心方面发力:
核心基石:电力与算力的双重跃升。
目前电动汽车的电池,已能满足日常出行的续航需求。
但若电动汽车要实现完全自动驾驶,附加更多智能化功能,以及丰富的车内娱乐与工作功能,将对电力提出更高要求,电池容量需大幅提升,充电速度也需更快,如同“闪电”一般迅捷高效。
汽车的感知、通信、自动驾驶,以及与云端数据的交互,都会产生海量数据,需要进行实时处理和计算。
这对汽车的计算能力和速度都提出了极高要求,堪比一台移动的超级计算机。
关键前提:自动驾驶的彻底落地。
只有自动驾驶真正实现后,人们使用汽车的方式才会发生根本性变革,车内空间的布局与利用才能发生本质性变化,“新形态汽车”的出现,才真正成为可能。
那汽车如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呢?
这里面学问可大了!
首先,汽车的软件和硬件必须“解耦”,就像电脑一样,软件可以不断升级迭代,系统和软件升级后,车的性能就能得到提升,彻底改变以前增加功能就需要增加硬件模块的模式。
其次,各个模块数据需能实时交互,有效减少硬件数量,让车体结构更简洁、更高效。
最后,汽车算力需从分布走向集中,汽车从各个角度获取到的信息,能够集中起来,统一综合判断,做出正确决策,并且执行模块能够协同操作,一气呵成。
所有这些,都对汽车的EE(电子电气)架构提出了更高要求。
EE架构包括硬件、软件、网络、接口等方面,是汽车智能化、数字化、网联化的基石,也是支撑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关键。
随着汽车智能功能增加与复杂度的提高,传统的分布式EE架构已难以满足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推出新一代的EE架构。
然而,业内人士预测,EE架构朝着“中央计算+区域控制”的演进过程可能需要五到十年。
这说明,当前仅仅是汽车智能化的起点,“新形态汽车”的出现,也将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
竞争高地:操作系统与应用生态的构建。
一个能移动、能联网、能通信的自动行驶汽车,将成为继电脑和手机之后,下一个超级规模的信息与数据平台。
这会催生围绕“新形态汽车”的一个全新的、开放的生态系统,用户和一系列内容服务提供商也将参与进来,共同为系统增值。
这就需要一个底层操作系统来统合整个生态系统,同时生态系统上会有大量的应用软件供人们使用。
谁将成为主导的操作系统?
谁的应用软件会广受欢迎?
这都将是未来整个生态系统的核心竞争点。
当然,这是我们沿着电脑行业和手机行业的已有经验对“新形态汽车”所做的推测,不排除它也会发展出不一样的模式,毕竟,未来总是充满无限可能。
汽车这玩意儿,被许多人认为是继手机之后,下一个规模巨大的可移动智能终端!
这还只是我们从智能化角度来看未来的汽车,可“新形态汽车”在其每一个可创造新形态的维度,包括空间利用、使用场景、产业形态、产业链上下游等,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与创新空间。
要想抓住这波“泼天”的机遇,车企们就得选好方向,加大研发投入,提前布局!
更重要的是,还得打破常规,不拘泥于固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
你以为你买的是辆车?
不,你买的,是一个移动的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