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惨败,卖不过自主品牌,更痛失定价权

最近,不知道您在关注汽车市场的时候,有没有产生一种普遍的困惑: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合资品牌汽车,它们的价格变得越来越让人难以理解了。

一方面,厂家公布的官方指导价依然坚挺,动不动就是二十几万、三十几万,摆出一副中高端产品的架势。

可另一方面,只要你走进线下的销售门店,就会发现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销售人员往往会告诉你,指导价只是一个参考,实际成交价可以打个七折甚至更低,并且还承诺赠送全套的车辆装饰、负责上牌,甚至附带好几年的免费保养服务。

合资车惨败,卖不过自主品牌,更痛失定价权-有驾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

有些消费者花了二十万出头的价格,买到了一辆官方标价超过三十万的传统豪华品牌汽车,本以为自己捡到了大便宜,结果在车主群里交流后才发现,这个价格甚至都算不上是最低的。

这种市场表现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比单纯的销量下滑更值得深思的现实: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里,曾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合-资品牌,似乎正在逐渐失去对自己产品价格的掌控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定价权”。

或许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第一反应会觉得这是件好事,毕竟谁不希望用更少的钱买到心仪的商品呢?

价格越低,性价比越高,这无疑是实实在在的优惠。

合资车惨败,卖不过自主品牌,更痛失定价权-有驾

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这种想法完全合情合理。

然而,如果我们从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品牌运营的视角来看,一个品牌一旦失去了对价格的控制,就意味着它在市场策略、渠道管理、产品规划等一系列核心环节上的影响力正在被严重削弱。

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几年前的汽车市场格局。

在那个时代,合-资品牌是当之无愧的市场规则制定者。

合资车惨败,卖不过自主品牌,更痛失定价权-有驾

它们就像是行业里的标杆,一款新车型的定价,会成为整个细分市场的参照物。

比如,一款德系或日系的B级轿车定价在20万元,那么国产品牌推出的同级别车型,在定价时就必须非常谨慎,最多也只能尝试触及15万元的天花板。

因为在当时消费者的普遍认知里,合资品牌代表着更成熟的技术、更可靠的品质和更高的品牌价值。

如果国产车型的价格过于接近合资对手,就很难具备说服力。

因此,过去的自主品牌只能在有限的价格空间里,通过增加配置、提升内饰用料和改善服务体验等方式,来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是一种典型的跟随者策略。

合资车惨败,卖不过自主品牌,更痛失定价权-有驾

但是现在,市场的攻守之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以比亚迪、理想、问界、小鹏等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品牌,异军突起,它们反而成为了新的“价格锚点”,开始引领市场的定价逻辑。

当比亚迪将一款混合动力A级轿车的起售价直接拉低到8万元以内时,给那些长期盘踞在12万到15万价格区间的合资燃油家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消费者心里会有一杆秤:同样是家用车,新能源车不仅能享受购置税减免、拥有更低的日常使用成本,而且在智能化配置和动力响应上还具备明显优势。

在这样的对比之下,那些技术更新缓慢、配置相对基础的传统合资燃油车,其原有的价格体系就显得岌岌可危。

合资车惨败,卖不过自主品牌,更痛失定价权-有驾

面对这种局面,合资品牌们能采取的最直接、最无奈的应对方式,就是大幅度降价。

当对手在技术上不断创新,推出800V高压平台、激光雷达、城市智能导航辅助驾驶等新功能时,许多合资车型能够拿来宣传的卖点,似乎只剩下了“终端优惠力度大”这一项。

然而,这种看似壮士断腕的“价格跳水”,并没有如预期那样换来销量的强势反弹,反而对品牌自身造成了深远的伤害。

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品牌价值的稀释。

一辆原本在消费者心中价值三十万元的汽车,如今二十万元就能买到,虽然短期内吸引了部分对价格敏感的客户,但长期来看,它在人们心中的“高级感”和“档次感”已经被大大削弱了。

合资车惨败,卖不过自主品牌,更痛失定价权-有驾

这种价格体系的混乱,也伤害了整个生态链的参与者。

那些在降价前按原价甚至加价购车的老车主,会产生强烈的被背叛感;经销商们在厂家的销售压力和市场的价格战之间被夹击,利润空间被急剧压缩,经营风险大增;而二手车市场更是首当其冲,新车价格的大幅波动直接导致了二手车残值的暴跌,这对于那些曾经以“保值率高”为卖点的品牌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

当一个汽车品牌连自己的产品究竟值多少钱都无法给出一个稳定的答案时,它又如何能维持自己在市场中的主流地位和在消费者心中的信誉呢?

如果说失去“定价权”是看得见的表层危机,那么一个更深层次、更具决定性的变化,则是“定义权”的逐步旁落。

过去几十年来,究竟什么是“好车”,什么又是“豪华车”,这些标准和概念,很大程度上是由合资品牌,特别是那些来自欧美日的汽车巨头来定义和灌输给全球消费者的。

合资车惨败,卖不过自主品牌,更痛失定价权-有驾

它们告诉我们,一辆好车应该拥有强劲的发动机和出色的操控性能;它们定义了“德系质感”、“日系工匠精神”等代表高级感的标签;它们通过讲述品牌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塑造了消费者对于汽车价值的认知体系。

在那个时代,我们接受了这些标准,并以此为参照来评判一辆车的好坏。

但今天,这种“定义权”正在从它们手中被收回,并由中国的新兴力量进行重新书写。

过去我们谈论性能,主要指的是发动机的马力和加速时间。

现在,新能源车用更低的成本实现了远超同级燃油车的加速性能,同时,充电速度、续航里程和智能化水平成为了衡量性能的新维度。

合资车惨败,卖不过自主品牌,更痛失定价权-有驾

过去我们认为豪华等于真皮座椅和实木内饰,现在,中国的汽车品牌告诉消费者,豪华也可以是超大尺寸的中控屏幕、流畅的智能语音交互、舒适的航空座椅,甚至是车载冰箱和高清投影仪。

这些曾经只在顶级豪车上才能想象的配置,如今在二十多万的国产新能源车上已经屡见不鲜。

面对这种维度的全面升级,传统合资品牌过去所强调的那些优势,正在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更具说服力的是,面对新赛道,这些曾经的行业领导者们,至今未能推出一款能够在产品力上全面超越中国对手的纯电动汽车,这让它们“技术领先”的光环也日渐黯淡。

这种“定义权”的转移,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合资品牌也开始放下身段,按照中国市场的新标准来设计和制造汽车,甚至开始与中国的科技企业合作,在自己的新车上搭载中国的智能驾驶系统。

这标志着,它们已经从一个标准的制定者,变成了一个规则的追随者。

这绝非小事,因为它决定了未来行业发展的话语权归属。

当标准由我们来制定,未来的技术研发方向、产品形态乃至整个产业的价值链,都将被重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