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续航虚标到电池自燃,这届车企把消费者当傻子吗?

朋友,你有没有发现一个魔幻的现实。

我们这个时代的很多事儿,都活成了一场大型的网络美颜。

照片要P,简历要水,相亲要吹,现在连买个车,都得先当半个福尔摩斯,不然你买回家的可能不是一辆新能源车,而是一份印刷精美的PPT。

尤其是新能源车这个赛道,现在已经不是技术竞赛了,是故事会,是创意写作大赛,主题是《我如何用参数把你忽悠瘸》。

这帮车企的发布会,搞得比春晚还热闹,老板们个个乔布斯附体,穿着休闲装,说着重新定义的骚话。

什么续航2000公里,什么百公里加速3秒,什么L4级自动驾驶马上就来。

听得人热血沸腾,仿佛买的不是车,是通往未来的船票。

结果你真金白银掏出去,车开回家,一脚电门下去才发现,现实专治各种不服。

宣传续航600公里,那是理论上,理论上你还能活到120岁呢。实际开起来,空调不敢开,音乐不敢听,上高速跟渡劫一样,服务区就是你的再生父母。

这不叫续航,这叫电动爹的“情绪里程”,全看它心情。

所谓百公里加速4.6秒,那是空车、专业车手、在专业赛道、把轮胎都快磨秃了才跑出来的成绩。你平时开,后面坐着老婆孩子,旁边车道的哥们看你的眼神,都像在看一个移动的龟壳。

从续航虚标到电池自燃,这届车企把消费者当傻子吗?-有驾

最骚的是智能驾驶。发布会上吹的是“解放双手,全程无接管”,现实里是“解放双手,马上接管”。

高速上它能给你画龙,过个匝道能把你带到沟里去,所谓的城市NOA,在复杂路口比你奶奶过马路还犹豫,最后系统崩溃,滴滴滴让你自己来。

你以为你买的是AI代驾?不,你买的是个beta版的惊喜盒子,惊喜就是不知道啥时候给你整个活儿。

这就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这帮车企,是不是觉得消费者脑子里装的都是豆浆?

还真别说,他们就是这么想的。

因为在当下的商业环境里,说实话的成本太高了。

从续航虚标到电池自燃,这届车企把消费者当傻子吗?-有驾

你老老实实标个400公里续航,隔壁家直接喊600,媒体通稿一发,消费者一看,你这家伙技术不行啊,落后就要挨打。

你踏踏实实做品控,打磨底盘,隔壁家直接把钱全砸营销上,请一堆网红天天直播,天天上热搜。

结果就是,踏实做事的被挤兑死,会吹牛逼的反而活得风生水起。

这叫什么?这就叫“劣币驱逐良币”的现实版。

这套逻辑,本质上不是造车逻辑,而是互联网流量逻辑,是资本市场的快种快收逻辑。

一辆车从研发到上市,重资产,长周期,风险高。但对于很多新势力和背后的资本来说,他们等不及。

从续航虚标到电池自燃,这届车企把消费者当傻子吗?-有驾

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性感的、能快速拉高估值的故事,好让下一轮融资进来,或者让早期的天使投资人套现离场。

车本身怎么样,反而是次要的。

这就好比开一家餐厅,厨子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餐厅的装修够不够网红,故事讲得够不够动人,能不能骗一堆人来打卡发朋友圈。至于菜好不好吃,后厨会不会爆炸,那都是后面的事儿了。

说到爆炸,就不能不提新能源车那个悬在所有车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电池自燃。

这事儿就更魔幻了。

车企的宣传里,电池安全已经快被吹成金刚不坏之身了。什么“无热失控”,什么“针刺火烧不起火”,什么测试标准比国标严苛五倍。

听起来,这电池比特种兵还抗揍。

可现实呢?新车停在车库里,唱着歌就烧起来了,顺便还带走了邻居家的几台豪车。

这就像一个健身教练,天天秀八块腹肌,跟你保证他百毒不侵,结果下楼取个快递就平地摔骨折了。

你说这尴不尴尬?

电池的热失控特性,决定了它本质上就是个脾气暴躁的化学能量块。一旦起火,速度极快,温度极高,消防员来了都得退避三舍。

更骚的是,很多事故发生后,官方回应永远是那几句:“已与用户达成协议”,“正在积极处理”。

翻译过来就是:别问,问就是私了了,再问就是商业机密。

公众看到的不是负责任的态度,而是用钱把问题捂住的傲慢。

在固态电池这种革命性技术普及之前,任何把新能源车安全性吹得比燃油车还牛的,都是在用概率学耍流氓。

是的,从统计上看,自燃率可能不高。但对那个摊上事的倒霉蛋来说,概率就是100%,他的人生可能就此改写。

PPT写着星辰大海。工程师累得半死不活。消费者开得心惊胆战。这套路到底为了谁?为了让你觉得占了便宜,顺便帮某些人的期权早日变现。

这种风气,本质上是一种商业上的瞎积薄发。它们没有在技术、安全和品质上做长期积累,而是赌一个风口,赌一波营销,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

赌赢了,创始人财务自由,投资人盆满钵满。

赌输了呢?反正车是卖给你了,信任这种东西,在他们眼里一文不值。

汽车这个东西,从来都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消费品。它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资产之一,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的是生命安全。

这不是手机,卡了可以重启,坏了可以换新。

汽车的一次失灵,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当整个行业都沉迷于营销的狂欢,把开发布会、造新词、吹牛逼当作核心竞争力时,这是对所有消费者的背叛,更是对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侮辱。

从续航虚标到电池自燃,这届车企把消费者当傻子吗?-有驾

国产车走到今天不容易,是一代代工程师、一代代产业工人,用血汗和智慧换来的。

我们支持国产,不是因为爱国情绪上头,而是真心希望它能造出对得起消费者的好产品。

我们不需要神话,我们需要的是真相。

我们不需要“地表最强”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在任何天气、任何路况下都“经得起考验”的可靠。

如果有一天,国产车不再需要靠虚假的参数来吸引眼球,而是靠实打实的质量和口碑让人口服心服。

那才是真正的崛起。

否则,风停了,泡沫破了,摔下来的不只是几个PPT造车的新势力,而是无数消费者刚刚建立起来的,那点可怜的信任。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