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车销量逐渐下滑,新能源车快速崛起成为主流,传统车企拼智能补短板,消费者愈发看重用车体验和生活便利
事情就是这样,九月前三个星期,B级车销量前三全都是新能源车型。比亚迪海豹06卖了超过一万七千台,秦L也破一万六,特斯拉Model 3紧紧跟着,一万五千多台。不出意外,燃油车基本没进前三。凯美瑞排第四,差不多九千五百台左右,帕萨特和迈腾也在九千台上下,就像市场上常客似的。顺便一提,迈腾总排名第六。豪华品牌里,宝马3系单周大概卖了三千四百多台,奔驰C级和奥迪A4L稳稳站位两头,雅阁冲到三千二百多台。相比之下,美系车比如君越、蒙迪欧,合计都还不到三千台。索纳塔基本挂零,卖得越来越难了。
这场热潮,绝不是一辆车撑起来的。而是路线多元化在发力。比亚迪的海豹06和秦L是典型的插混,能加油也能充电,老百姓觉得踏实,毕竟充电不方便的地方还能刷油。Model 3的名气帮了大忙,稳稳占住第三。极氪007GT、阿维塔06这些新牌子,瞄准年轻群体,卖得也不错。老牌车企动作也不少,红旗E-QM5、宝马i3默默挤进前30名。至于增程式车,似乎没啥大起色。大多数人还是更信赖插混,不是简单追求纯电。
讲到燃油车,依旧活着,但状态不太妙。德系和日系还能卖动,价格稳定,客户惯了油车,不愁充电。有的地区还没限制B级车,也没人嫌弃。用老话说,买油车不亏,二手车保值,4S店又方便。不过销量没啥明显涨幅。凯美瑞似乎多了点,但其实基数太低,去年卖得少,才显得多了点。其实市场趋势没啥变,照旧。
你觉得,消费者到底在意什么?
我碰到朋友,他刚换车时特别讲究系统体验。买了海豹06后,跟我说开车感觉像在刷手机,简单顺溜,舒服。我之前也想过,买车不就是找个好用的东西嘛。再说,买帕萨特,是为了出门时体面,不想到处被看笑话。还有买凯美瑞的,更多是省心、耐用。就像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很多客户都说:宁愿多花点时间开车,少烦恼。
(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如果这个趋势持续下去,那我们还需要关注乘用车的定义吗?还是先回归实地。实际上,一两年前,Model 3还能和德系豪华拼拼价格和形象,反正品牌带点光环。但如今,国产品牌的智能塑造能力明显提升,甚至比特斯拉还要强。这让我心里产生一个疑问:国产车的核心优势,真的只是便宜+智能?还是真有那份底气?
你觉得,智能是否已经成为买车的第一指标?
我猜,未来这会儿谁能把用车体验做得更好,不管是通过硬件还是软件,赢面就越大。人们的日常就是这么,开车不仅仅是代步,更想省心、便利。新能源这条路铺得挺宽,无论插混还是纯电,基本满足了家里有充电桩或去公共充电点很方便的人群。这又让我想起之前修理厂的师傅说,现在大部分年轻人,修车都不看品牌看什么?主要看科技体验。——自己笑了,觉得这话有点偏激,但其实挺对的。
接下来我会考虑,政策的冲击有多大。上海、深圳这些城市,新能源车牌照优惠力度明显,比买油车要划算得多。反向看,油车的成本其实逐渐变高了:保险、保养一年下来,比早几年前贵不少。我记得有人说:比亚迪的神盾电池,安全性更高,尤其在复杂路况下。这个点挺重要的。可特斯拉在国内还没搞本地化服务,安全方面可能没那么贴心。这可是实际体验。
你会不会觉得,买车变成了算账的游戏?
从用车的角度看,很多人开始考虑充电便利性和后期维护成本。如果每天通勤几十公里,电动车绝对占优势——用了的钱少,省事不费劲。再算算百公里的油钱,假设平均7元,百公里耗油6升,也就42块。电费折合,差不多二三十块。长远看,新能源的优占了不少。同样,养车的花费也逐渐变细节化:维修、保险、税费……我有个朋友说:养油车,心里总觉得有个‘大山’压着。 但一想到二手市场的保值率,十年前买入的车还能卖个不错的价,这点让过程舒服些。
真正决定一辆车品质的,还是日常使用的体感。科技感、便利性到位了,用户就容易接受。要换句话说,新一代的用户,家里从小玩手机、惯用指尖操控一切,他们对传统的感情,没有过去那么强烈。
这让我疑惑:未来会不会出现一种似乎没有牌子、没有标志,人人都觉得自己买的车这种新现象?
我自己都在琢磨,是不是下一步,车就变成了智能终端,没有区别,有了云端一切都可以定制。那时,车不再是品牌标识,而是体验平台——这猜测,没太想过,也许会出现。不过你觉得呢?买车还是靠人,靠细节,靠生活里的那些微情节。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