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枕头一包草”,用来形容当下小米SU7 Ultra的这场风波,倒也贴切。
这厢,小米汽车仿佛遭遇了“滑铁卢”。并非因销量铩羽,而是车主们怒火中烧,恨不得手撕键盘。究其缘由?还得从那“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说起。
简而言之,部分车主惊觉,这耗费四万余金加持的“黑科技”,远非宣传那般玄妙。标榜的空气动力学,允诺的轮毂散热,拆解后却发现,风道窄仄,且与任何散热或下压力系统毫无瓜葛。这下,车主们不干了,觉得自己被“诓骗”了,纷纷请缨退车。
事情是这般展开的:小米SU7 Ultra面世前,那宣传辞藻堆砌得天花乱坠,诸如“增设双风道,高效导流”、“重塑结构,散热轮毂”。车主杨雷(化名)坦言,当初正是被这“双风道镂空设计”所吸引,视其为灵魂所在。结果呢?理想丰腴,现实骨感。汽车博主们一测,发觉这“镂空”下方仅有几丝风道,拆解后更令人瞠目结舌,风道竟与散热或下压力结构绝缘。敢情这四万余块,就换来两块“装饰贴”?
此言一出,车主们登时抱团维权,杨雷所在的群里,近四百人欲退车。要知道,SU7 Ultra起售价可不菲,高达五十二万九千九!这钱又非天上掉馅饼,谁愿当这冤大头?
小米并非缄默不语。五月七日,发布了一纸致歉声明,称先前信息表达不够周全,这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首要职责是“满足复刻造型的需求”,顺带提供些许气流导出和辅助散热功能。继而抛出了补偿方案:未交付的可更换为铝制机盖,已提车的则赠予两万积分(约合人民币两千元)。
这份补偿方案,车主们岂能买账?区区两千积分,于四万余元的选装费而言,简直杯水车薪!况且,更换铝制机盖还得重新排队,等待周期长达三四十周。这无异于釜底抽薪。杨雷直言,当初正是冲着镂空设计才下定决心,如今换回铝制机盖,岂不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两千元的补偿,未免太过敷衍。
此事,不禁令人联想起某品牌电动车标榜的“自动驾驶”,结果事故频发,方才承认只是“辅助驾驶”。抑或某些商家贩卖的“舶来品”,实则国产,仅凭一张标签便能身价倍增。这些伎俩,是否似曾相识?
归根结底,这便是商家利用信息鸿沟,玩弄文字游戏,夸大其词,诱导消费者。消费者掷重金,却购入“徒有其表”之物,心中怎能不愤懑?
华东政法大学的翟巍教授亦指出,小米汽车在宣传“镂空机盖”时,存在片面介绍产品以及使用歧义性、模糊性语言表述的情况,涉嫌触犯《广告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若情节恶劣,甚至可能构成虚假宣传。
那么,此事应如何收场?窃以为,小米应拿出更大的诚意,切实解决车主们的核心诉求,而非以区区积分搪塞。毕竟,金杯银杯,不如消费者的口碑。若执迷于“文字游戏”,终将作茧自缚。
雷军亦应三省吾身,莫要一味追求“为发烧而生”,更要将消费者的福祉置于首位。须知,消费者才是衣食父母,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此事,也警醒着我们消费者,购物之时,务必擦亮双眼,谨慎甄别,切莫被那些华而不实的宣传所迷惑。
我始终笃信,赤诚相待方能赢得人心。唯有真正将消费者的利益摆在首位,方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反之,再辉煌的品牌,亦会黯然失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