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老家的朋友聊天,总能听到一种熟悉的叙事。大意就是,谁谁谁又去哪个大城市卷不动了,准备回老家躺平,但又心有不甘,天天盼着家乡能“发射”,能天降一个“浓眉大眼”的大项目,最好是那种世界五百强,一来就能把整个地方的精气神和人均收入都给提振起来。
这种心情我特别理解,有点像小时候盼过年,总觉得只要那一天到了,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拿。每个在外漂泊的灵魂深处,可能都有一个衣锦还乡的梦,退一步,也希望家乡能“支棱起来”,让自己有个体面的退路。
所以,当我看到安徽阜阳下属的一个县城,叫阜南,落地了一个比亚迪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园,一期投资就二十多个亿,中标价2.4亿,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阜南这下要起飞了。比亚迪啊,新能源的龙头,宇宙迪,这根大腿可比什么都粗。
这确实是天大的好事,但作为一个习惯了给所有火热情绪泼点温水的人,我总觉得,越是这种时候,越得把账算清楚。我们得学着用一种更“成年人”的视角,或者说“交易”的视角,来捋一捋这件事。
我们来算三笔账。
第一笔,是“金钱账”。
这2.4亿,只是一个标段的建设费用,整个项目砸下去的钱只会更多。对地方来说,这是实打实的GDP,是未来看得见的税收,是几千上万个就业岗位。光是建设期,按新闻里的530天工期算,就能养活一大批建筑工人。等厂房盖好,设备进场,生产线跑起来,又能吸纳一大批产业工人。对于一个常住人口百万级别的县城而言,这绝对是甘霖。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地方政府付出了什么?通常这种级别的招商引资,背后都是一整套的配套“嫁妆”。土地价格是不是打了骨折?头几年的税收是不是有巨额返还甚至减免?相关的道路、水电、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是不是地方财政掏钱先修了“迎宾路”?这些都是机会成本。这笔钱,这块地,如果不用来招引比亚迪,还能用来干什么?能不能长出别的、不一样的产业?
这是一个“值博率”的问题。绝大多数地方政府的计算是,赌一个龙头企业的“虹吸效应”,赌它能带来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形成一个产业集群。这个赌局,有的地方赌赢了,比如合肥;但从历史的后视镜里看,赌输了或者说没达到预期的,其实更多。所以,这笔金钱账,短期看是血赚,长期看,则充满了不确定性。
第二笔,是“情绪账”。
这笔账的价值,有时候比金钱还大。一个顶级企业落户,对当地民心士气的提振是无法估量的。这意味着“我们这地方也可以了”,意味着年轻人在外打拼,说起家乡时,终于有了一个响当当的标签。这种“被看见”的自豪感,会转化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凝聚力。房价预期可能会抬头,本地的消费信心可能会增强,大家对未来的预期,会从“悲观”或“迷茫”转向“乐观”。
对于比亚迪来说,这也是一笔划算的情绪账。深入到这种过去被认为是“产业洼地”的县城,是一种姿态,展现了其强大的供应链掌控能力和成本控制的决心,同时也收获了地方政府和民众毫无保留的支持。这种和谐的政商关系,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但是,“情绪价值”是最容易产生泡沫的。当所有人都沉浸在“我们有比亚迪了”的喜悦中时,可能会忽略掉一些现实问题。比如,产业工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是不是每天在流水线上拧螺丝,重复着枯燥的动作,拿着一份仅仅是“饿不死”的薪水?那种扑面而来的“班味”,那种被机器和KPI异化的感觉,是不是大家真正想要的“好工作”?
情绪上的高潮,往往伴随着现实中的“货不对板”。这一点,需要时间来检验。
第三笔,是“相对收益账”。
这才是最核心的一笔账。我们得跳出阜南这个地方,去想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比亚迪为什么要这么干?
答案就两个字:内卷。
今天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不是蓝海,而是血海。价格战打到了骨头里,每一分钱的成本,都可能决定一个车型的生死。比亚迪的杀手锏是什么?就是极致的垂直整合。除了轮胎和玻璃,据说它什么都能自己造。这种模式,在市场高速扩张的时候,未必是最高效的,因为术业有专攻,博世、宁德时代这些专业的供应商效率可能更高。
但在你死我活的淘汰赛阶段,垂直整合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对供应链的绝对控制,对成本的极致压缩,以及快速迭代的能力。我不需要跟供应商扯皮,不需要担心被卡脖子,我自己就是自己的“全家桶”。
所以,在阜南建零部件产业园,不是什么心血来潮的战略扩张,而是其“生存策略”的一部分。这是在为更残酷的战争储备弹药和粮草。它必须把生产基地,像毛细血管一样,铺设到成本更低、要素更全、支持力度更大的地方去。阜南,只是这个庞大网络上的一个新节点。
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明白,这不是什么“恩赐”,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基于商业利益的“双向奔赴”。比亚迪需要阜南的低成本和高效率,阜南需要比亚迪的品牌和产业链带动。这是一场交易,双方都在赌对方能够兑现承诺。
对于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普通人来说,我的看法可能有点“不合时宜”的冷静。
首先,别把一个大企业的到来,当成自己命运的全部。它的到来,会创造机会,但这些机会,大部分是给那些有准备、有技能、有资源的人。一个普通人,能得到的,很可能就是一份不好不坏的工厂工作。这当然比失业强,但指望它实现阶层跨越,基本是幻想。真正能借此东风起飞的,往往是那些能为这个庞大体系提供配套服务的本地“能人”,比如做餐饮的,做物流的,做职业培训的,或者手头有几套房可以出租的。
其次,要警惕“单一模式”的风险。当一个地方的经济命脉,过度捆绑于一两家巨头企业时,它的经济结构是非常脆弱的。一旦这家企业因为行业周期、技术变革或者自身经营问题出现波动,整个地方的经济都可能“坐电梯”,甚至“硬着陆”。历史上,那些因为单一产业而兴衰的“资源型城市”,就是前车之鉴。
所以,聊了这么多,并不是要唱衰或者抖机灵。对于阜南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只是想说,面对这种“馅饼砸脸”的好事,除了欢呼,我们或许更应该多一些“算账”的清醒和“后视镜”的思考。
宏大的叙事固然激动人心,但真正构成我们生活的,是那些琐碎的、具体的、充满烟火气的得失。看懂了这笔交易的本质,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自己的预期,才有可能在这场时代的浪潮中,真正分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杯羹。至于那些过于浪漫的想象,要是觉得听着开心,那也行,但千万别当真。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