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22岁的年轻顾客,选择小米汽车,竟被极氪销售诅咒“买人生最后一辆车选小米”。 这句恶毒的话在社交平台曝光后,极氪公司连夜开除两名涉事销售,并对管理层进行追责。 事件不仅揭露了汽车销售行业的乱象,更引发了消费者对品牌形象的质疑。
事情发生在2025年10月20日。 一位顾客在考虑购买小米YU7后,与极氪销售进行了交流。 顾客礼貌地表示,自己22岁,更倾向小米汽车的情感价值,如果年龄大些会选择极氪001。 极氪销售却请出“门店销冠”,用语音回复:“弟弟,你要是想买人生的第一辆车你必须得选极氪001。 如果说你想买人生的最后一辆车,你肯定得选小米YU7。 你买的不是259800,你买的是你的命,你知道吗? ”
顾客感到被诅咒早死,将聊天记录发到网上。 帖子迅速引发热议,许多网友批评销售行为超出道德底线。 有网友分享类似经历,称在购车时常遇到销售“踩一捧一”。 事件发酵后,极氪汽车苏鲁战区负责人王坤在当晚9点半联系顾客,代表公司道歉。
极氪通报了处理结果。 两名销售于某某和侯某某因言语不当,造成严重顾客体验问题,依据公司规定被扣除合规分12分,认定为三级违规违纪,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且不得再次录用。 浦珠北路极氪家店长武某某被扣除合规分3分,南京单元城市经理芮某某被扣除合规分2分。 店长和城市经理的处罚还涉及绩效扣除和升职机会免除。 战区负责人表示自己也将接受公司处罚。
极氪的快速反应展示了公司的危机处理能力。 公司引用《零售业务合规管理办法宣贯》第十二条作为处罚依据,表明内部有合规管理体系。 这种层层追责的模式强调了服务质量的重要性。 顾客对处理措施表示认可,认为极氪态度诚恳。
汽车销售贬低同行的现象并不罕见。 此前,理想汽车销售在与客户沟通时,转发蔚来财务造假的新闻,建议客户放弃蔚来定金,“远离这个坑”。 蔚来用户运营负责人杨波在微博批评这种行为,称“国产新能源路还很长,别这么急”。 类似案例显示,销售为达成交,常使用恶意贬低对手的手段。
行业分析指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品牌众多,产品同质化加剧。 部分经销商将“成交率”作为唯一考核指标,导致销售人员选择成本最低的“贬低对手”方式。 销售压力大,缺乏职业素养培训,有些企业默许粗放管理,间接纵容不当行为。
消费者购车时,需要客观信息做决策。 销售人员的言行代表企业形象,恶意贬低会让消费者怀疑品牌理念。 有网友回忆,自己买车时,某品牌销售在客户选择竞品后还送上祝福,认为这才是正常行为。 这种良性互动更能赢得信任。
一些车企采取不同做法。 岚图汽车的销售在推销时,先承认品牌知名度不如特斯拉或“蔚小理”,再列举自身优势,让顾客自主对比。 这种方式尊重消费者智力,避免攻击对手。 业内认为,营销应聚焦产品力,而非互黑。
车市营销的浮夸风近年愈演愈烈。 包括硬造概念、拉踩对手、虚报订单数据等。 监管缺位和行业自律不足是原因之一。 企业需重构考核体系,将客户满意度、合规性纳入指标,引导销售转向长期客户经营。
极氪事件后,公司重申尊重用户与对手的原则,承诺加强销售培训。 类似处理在行业中有先例。 特斯拉曾因销售不当言论处罚员工,问题反复出现。 根源在于行业竞争模式未变。
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指出,销售话术问题涉及虚假宣传和商业诋毁。 法律层面,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贬低对手,执行难度大。 消费者应保留证据,向监管部门投诉。 网络曝光成为有效监督手段。
事件中,顾客最初发帖是因气愤,并非想闹大。 极氪的及时介入避免了品牌形象受损。 社交媒体放大了个体事件的影响,企业需重视在线声誉管理。 销售个人的不当行为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汽车作为高价消费品,销售过程应专业透明。 恶性竞争损害行业整体形象。 部分企业开始推行“诚信销售”倡议,鼓励员工正面介绍产品。 宝马的销售培训强调数据说话,避免主观评价竞品。
行业数据显示,销售贬低对手的投诉在新能源车领域占比升高。 2024年,中国消费者协会接到多起相关案例。 专家建议企业建立内部举报机制,快速处理违规行为。 极氪的处罚措施体现了这一思路。
事件也反映代际差异。 年轻顾客更注重情感价值,销售需适应变化。 传统高压销售策略在新消费群体中失效。 有销售分享,用真诚沟通反而能提高成交率,如倾听需求而非强行推销。
极氪的处罚并非孤例。 去年,小鹏汽车因销售误导客户被罚款,公司整改了培训体系。 行业整体改善缓慢,因价格战激烈,销售底线不断被突破。 消费者期待更规范的购车环境。
网络评论中,多数人支持极氪的处理,认为销售应守职业底线。 也有人质疑处罚过重,称销售压力大情有可原。 辩论显示公众对商业伦理的关注在提升。 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品牌竞争要素。
事件细节显示,销售最初用“兄弟”称呼顾客,试图拉近距离,不当言论破坏信任。 语言暴力在销售中常见,如暗示竞品危险或贬值快。 消费者需警惕情感操控手段。
极氪的致歉声明提到“年轻销售伙伴缺乏分寸”,承认管理漏洞。 连带处罚管理层传递了问责信号。 其他车企如蔚来,曾因用户投诉优化服务流程,行业标准仍不统一。
购车过程中,销售是品牌第一触点。 其态度影响消费者决策。 有研究显示,专业销售能提升品牌溢价。 反之,恶意行为会导致客户流失。 极氪事件为行业敲响警钟。
类似诅咒案例在奢侈品或房地产销售中也有发生,汽车行业因交易金额大,影响更广。 消费者维权意识增强,通过社交媒体发声成为常态。 企业需建立快速响应机制。
极氪处理事件的透明度获好评。 公司公开处罚细节,避免舆论发酵。 对比某些企业隐瞒问题,极氪的做法减轻了品牌损伤。 根本问题在于销售文化的改变。
行业组织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曾呼吁抵制不正当竞争,约束力有限。 企业自律是关键。 有经销商试点“满意度考核”,将销售奖金与客户评价挂钩,减少贬低行为。
事件中的顾客仅22岁,代表新兴消费力量。 销售应对方式暴露代沟问题。 年轻消费者偏好互动式体验,而非单向推销。 汽车销售模式需与时俱进。
极氪销售用“销冠”身份增加说服力,权威滥用反而适得其反。 专业销售应基于产品知识,而非人身攻击。 培训缺失是行业痛点,许多销售未接受伦理教育。
网络传播加速事件曝光。 极氪从事件发生到处理不足24小时,显示数字化时代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其他品牌如理想汽车,也曾因销售言论卷入争议,处理速度影响舆论走向。
消费者对事件的态度分化。 有人认为销售个人行为不应株连品牌,也有人觉得企业需全权负责。 这种分歧反映公众对品牌责任认知的差异。 企业形象建设是长期过程。
汽车销售话术的监管存在空白。 现行法规侧重产品质量,对服务行为规范不足。 部分地区试行销售持证上岗,未普及。 行业标准制定迫在眉睫。
事件后,极氪承诺改进措施,效果待观察。 历史案例显示,处罚个别销售难根除问题。 系统改革需从考核制度入手,减少业绩压力。
顾客最终接受道歉,事件平息。 类似问题可能重演。 行业竞争加剧,销售为生存可能铤而走险。 消费者需保持理性,多方比较信息。
极氪的快速处罚避免了法律风险。 如果顾客起诉,公司可能面临名誉损失赔偿。 企业主动担责能降低诉讼概率。 公关处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必备技能。
销售行业的高流动性也助长短期行为。 许多销售迫于生计,选择急功��利方式。 改善薪酬结构,增加稳定性,可能减少不当言行。
事件揭示汽车销售的光鲜背后的压力。 销冠制度鼓励激进策略。 有销售透露,月底冲量时,贬低对手是常见手段。 行业文化需从顶层改变。
消费者在事件中从气愤到认可处理,显示沟通的重要性。 极氪的直接道歉修复了关系。 其他企业可借鉴此案例,建立客户投诉快速通道。
网络舆论的压力促使企业行动。 社交平台成为消费者维权利器。 企业需监控在线声音,预防危机。 数字化工具提升了监管效率。
事件没有影响极氪或小米的销量数据,品牌印象受损。 长期看,诚信积累客户才是正道。 行业领军企业如丰田,靠口碑赢得市场。
汽车销售转型正在进行。 一些经销商引入AI助手提供客观信息,减少人为偏见。 技术辅助可能缓解话术问题。 人性化服务不可替代。
极氪事件的热度很快消退,问题根源未除。 行业讨论持续,消费者期待真实改变。 企业行动比承诺更重要。 公众将监督后续进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