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狐T1轴距长售价低性能强

最近聊到新能源车企,大家总爱提一个“惊人”的现象:销量看着不差,亏损却吓人。随便翻翻财报,比亚迪自己能赚钱,但新势力里蔚来、小鹏、理想,亏得更起劲。甚至有车企卖一辆车平均亏十几万,这能不让外行人瞪大眼睛吗?再看看那些不算新势力、但还算“新”的品牌,比如北汽极狐。说实话,它的销量数据确实不算亮眼。以今年最热销的阿尔法S5来说,前3个月才卖了7341辆,另两款车合起来也才刚过2万。可这也不是最吓人的地方,更离谱的是有人估算过,极狐这些车型的综合亏损率,可能并不比新势力低。有人甚至说它每辆车亏损超过10万,吓得人背后一凉。

一个车企做生意,居然越卖车越亏。听着咋都不像正经事儿。这种“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故事,放在别的行业,估计早就跑路了。那汽车行业怎么还玩得风生水起?这事儿,真的有那么不正常吗?

极狐T1轴距长售价低性能强-有驾

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把账单拆开看看。

销量,其实大家都知道,极狐的市场表现不算出彩。对比一下吧,同样是新能源领域,极狐T1的竞争对手比亚迪元UP,光一个月就卖了2万多辆。而极狐在2023年一季度总销量才刚过2万,差距是实打实的。但这不等于极狐在躺平。毕竟销量虽然重要,但单看数量有点片面,得配合价格、定位和市场策略一起看。

极狐T1轴距长售价低性能强-有驾

问题是,从定价来看,极狐的车并没有特别低价——甚至比同级别对手贵一点。比如阿尔法T5这样一款纯电MPV,定价动辄接近30万,这个区间竞争压力大得吓人。再看极狐T1,预计起售价7.88万。虽然看着便宜了,但和同级别选手比亚迪元UP、东风纳米06的价格相比,也只是稍微压低了一些。这说明什么?说明极狐的策略可能并不是靠价格直接杀出一条血路,而是试图通过品牌调性和设计细节打“差异化”,吸引更精准的人群。

那为什么说“越卖越亏”呢?来看第二个重要环节:成本。

新能源车企的成本,和传统车企完全是两种算法。极狐这种相对小众的品牌,尤其是它的研发投入比例,可能会让你咂舌。虽然极狐不是上市公司,没法查到具体数字,但结合行业规律和北汽集团公开的信息,每推出一个新平台、新车型,前期研发投入基本都是以亿为单位计算的。尤其是像T1这种面向入门级市场的小型SUV,虽然看着定位亲民,但要搞定工程研发、生产线调试、供应链适配这些事,前期的钱是一个子都省不了的。

极狐T1轴距长售价低性能强-有驾

再加上新能源车的电池成本高企。极狐T1用的是磷酸铁锂电池,这在技术上已经比较成熟,但这玩意的成本并不会因为销量少就自动降低。相反,和比亚迪这种自产电池的大玩家比,极狐这种还得靠外部供应链的中小品牌,议价能力更弱,成本压力就更突出。

研发砸钱、成本高企,亏损就显得没那么离谱了。但这里还得拆一个问题:这种亏损,是“战略性”投入,还是“活不下去”了?

极狐T1轴距长售价低性能强-有驾

再看看同行。遥想蔚来当年,第一款车型ES8刚上市那会儿,情况并不比极狐好多少。那时候的蔚来几乎也在烧钱抢市场,亏得比极狐还猛。可这并不妨碍它后来走出一条“高端圈层+服务体验”的路子,逐渐站稳脚跟。理想汽车也是类似的故事,先靠“增程式”抢占家庭用户,再慢慢扩大产品线。再对比比亚迪,虽然它现在是新能源车企里的“赚钱王”,但别忘了,它也是靠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电池布局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极狐的情况能复制这些路径吗?说实话,难度大,但也不是完全没机会。它的问题在于,品牌调性和市场策略目前还没完全打明白——既想高端,又想下探价格区间,这种“两头赌”的打法风险极高。尤其是当竞争对手太多、太强,品牌势能不够时,极狐的亏损看着就更“吓人”了。

最后再回到开头那个问题:这种“卖车亏钱”的现象,正常吗?

极狐T1轴距长售价低性能强-有驾

其实,拆开来看,新能源车企早期普遍面临类似的问题,核心原因还是行业本身太烧钱。技术研发、供应链建立、市场教育、品牌推广,哪一步都离不开大笔投入。亏损,看着像黑洞,但很多时候是企业为了搏未来做出的选择。问题在于,这种亏损能不能换来真正的竞争力?能不能撑到盈亏平衡的那一天?

极狐的故事,至少目前还看得见章法。它在尝试用设计语言、性价比来打开市场,虽然效果未必立竿见影,但也没到绝对悲观的地步。关键还是看它下一步,能不能找到自己的核心优势——是守住高端定位,还是彻底扎进入门级市场?这一步,才是真正决定它能不能走远的关键。

所以,别被“卖车亏钱”的数据吓到了。新能源车这条路,本来就没有捷径,亏损是必经之路,但能不能从亏损里杀出未来,就看各家怎么玩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