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A9L两月订单破五万,奇瑞稳扎稳打,小米SU7数据疑云

风云A9L两月订单破五万,奇瑞稳扎稳打,小米SU7数据疑云

那天刚下过雨,地面还有点滑,我在小区门口碰到老王。他正掏钥匙准备上车,一辆灰色的奇瑞风云A9L。车身还挂着点泥水,但轮廓分明,看着就有种安稳劲儿。我忍不住问:“这车开得咋样?”他笑了笑,说最近订单挺火,两个月下来都五万多台了。

风云A9L两月订单破五万,奇瑞稳扎稳打,小米SU7数据疑云-有驾

其实我前一天才刷到小米SU7的新闻,说什么三分钟20万单,一小时29万。手机界玩快销我见多了,可汽车真能这么快?脑子里还是转不过弯来。雷军第二天就说不再公布订单量,理由也没细讲,只留下一堆猜测和讨论。

白希文发了一篇分析,说这数字太“整齐”,让人有点悬浮感。我想起自己当年抢手机——最多也就是一两分钟付款页面卡住,九块九包邮那种心跳感。但25万一台的汽车,这可不是说买就买的小物件。哪怕是比亚迪这种近几年一路高歌猛进的大品牌,也没搞出3分钟20万个大定啊。这事要是真能实现,那别说国内,全世界都得震惊吧。

风云A9L两月订单破五万,奇瑞稳扎稳打,小米SU7数据疑云-有驾

对比一下吧,小米15历史最强销量,也是发布后9天才100万部,而且这是全球加起来的数据,每天11来万,还包括海外市场。手机卖得再好,它毕竟价格摆在那里。而且汽车不像手机,不是随手一换那么简单,更别提现在大家的钱包紧巴巴,人均收入一年四万元左右。一台二十几万能开的新车,要攒多久?

绕回老王那辆风云A9L,他特意跟我念叨:“我们家看中它,就是因为靠谱。”他说从4月23日上海车展预售,到6月底,官方报出来51971个订单,没有花哨修饰,就是实打实的数据。“咱普通人认这个,”他说,“一个月两三万辆,这已经很牛气。”

风云A9L两月订单破五万,奇瑞稳扎稳打,小米SU7数据疑云-有驾

他还给我算账,现在市面上最火的朗逸、轩逸这些车型,一个月销量也就在这个级别。有些朋友总觉得国产品牌不行,其实仔细看看数据,不声不响干出成绩来的反而更让人踏实。

记得去年底的时候,我陪表弟去试驾Model 3。他开完下来直呼“顺滑”,但看到交付周期和实际排队人数,又犹豫起来。同样每个月两万辆上下,你会发现新能源市场早已没有谁一家独大的局面,每个爆款背后都有自己的节奏与故事。

风云A9L两月订单破五万,奇瑞稳扎稳打,小米SU7数据疑云-有驾

小米SU7突然冒出来,把所有人的注意力吸引过去,却又突然收口,再无下文。不知道是不是担心被追问核查?或者另有考虑?没人解释清楚。但像奇瑞这样,有多少报多少,从技术研发到用户体验,都放在明处,这种做法让我觉得安心一些。不管是设计、用料还是运动感、舒适度——15.99万元起步价,对于工薪家庭也算够诚意了,比那些动辄二十几三十万能触及的人群宽泛不少。

午饭时,我爸翻看新闻推送,还专门问一句:“你们年轻人现在都喜欢啥牌子的新能源?”我把风云A9L拉给他看,他盯着图片研究半晌,“外形挺精神,不像以前国产那么土。”然后又补一句,“主要是踏实。”

风云A9L两月订单破五万,奇瑞稳扎稳打,小米SU7数据疑云-有驾

其实消费者心理特别微妙,有时候热闹归热闹,该掏钱时谁都精明着呢。一份真实的成绩单远比漂亮噱头更能赢信任。我想起自己第一次攒钱买第一辆代步轿车的时候,对销售员各种刨根问底,就怕被坑;后来慢慢懂行,看重的是厂家的态度,是不是敢于把数据摊开讲道理,而不是藏猫腻耍数字游戏。这一点上,无论你喜欢哪款车型,都希望遇见坦诚相待的人和企业吧?

聊回现实,两个月5.2万辆,如果折成每天差不多八百来单,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各地4S店基本不会冷清。而且对照同价位竞品来看,这已经足够称为爆款选手。有些网友调侃“小米主业还是做手机”,但汽车毕竟跟数码产品完全不同,无论资金投入还是生产周期都是另一套逻辑。如果用抢购新机一样的速度冲击高端新能源市场,总感觉哪里怪怪的……

风云A9L两月订单破五万,奇瑞稳扎稳打,小米SU7数据疑云-有驾

傍晚路过停车场,看见好几个熟悉的新标志混杂其中,有人在洗爱车,有人在等朋友顺路拼个油费,还有带娃练习骑自行车的小孩……城市生活琐碎而具体,大多数家庭选购座驾,其实图的是省心耐用,以及一点安全感。如果哪个品牌敢于公开自家成绩,并愿意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那确实值得点赞(虽然今天没空拍视频)。

夜深写稿子时窗外还飘雨丝,今年夏季似乎格外长。不知下次遇到订新车潮流,会不会有人再拿出令人瞠目结舌的数据?不过至少今天,我们还能看到有人选择低调务实,把事实摆在阳光下——这一点,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里,是难能可贵的小确幸吧!

风云A9L两月订单破五万,奇瑞稳扎稳打,小米SU7数据疑云-有驾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汽车定论。

#热问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