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展厅出来,看到一辆汉兰达静静地停在角落。光线打在车身上,反射出几道微弱的金属光泽。当我凑近一看,心里居然泛起点小疑问:这车的颜色怎么有点怪?明明说有9种颜色,咋感觉好像少了点什么。算了,不跟颜色较真,还是先把动力说说。
去年,我翻了翻统计,海外市场汉兰达的销量在新能源和传统油车夹击中,能保持千辆左右大关,算是挺稳定的。这个数字,估算(体感)去年比前年略微提升了五六个百分点,还算活跃。
关于动力,得说——国产的朋友,别笑,汉兰达的心脏做了升级。这次带来的2.4T发动机,最大功率接近200kW(约等于270匹),扭矩420牛米(我猜和之前的2.5L自然吸气比,提升了一半),开起来带超车的底气。传动匹配了8AT,四驱系统也没掉链子。我知道有人会说:这发动机是不是能省油?我自己心里也在挣扎:油耗的事,估算的话,百公里大概13升(这段先按下不表),在国内这个排量税的环境下,真能撕开一点成本。
而另外一款2.5L自吸配电动机的混合动力系统居然还加了个40kW的小电机,用于驱动。电机最大扭矩270牛米,搭配E-CVT箱,启停响应似乎更顺了。这个系统,我心里估算(少样本,估算偏多)百公里油耗能降到6.5升左右,算是不错的节能表现。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和相册,看了几张早期的汉兰达旧款照片,真是科技和审美都在退步。汽车外形变得平均化,那几款新车感觉像被一把剪刀裁过,线条没以前那么温和了。你说,为什么要追求激进风?我觉得可能是为了迎合更多年轻人的审美偏好,但实际上变得难看的概率也提升了不少。
说到这,我忍不住想:是不是,新车在成本上拼命压缩,导致外观审美也受影响?我这么想是不是真的?也许审美滑坡也是一种趋势,毕竟设计师更多考虑的是量产和成本。
供应链那边没细想过,但我觉得,就像买衣服,太便宜的布料,穿两次就掉色;豪华的材料也许不符合批量生产,但成本控制让设计变得平庸。丰田的零部件策略其实挺合理的:用成熟零件,也就意味着供应链稳定,但这个成熟,是不是也在无形中拉低了设计水准?我也不知道。
跑题一下,有人问我:新款汉兰达的价格咋样?我来说,海外起售价大约40320美元(折合人民币28.7万左右,估算不准),价格比之前涨了点。这个涨幅,按比例,大概贵了1-2万RMB。为什么?汇率、进口关税,内销还得看车企怎么调价。
这里还得说——这个价位,咱们再对比一下别的车型。大众途昂、别克昂科旗都在这个区间,但我发现汉兰达的空间和配置更偏向家庭实用。7座或8座的选择,倒是让我觉得丰富,毕竟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
但我有个疑问:这些配置,真的有必要这么多变?过去一年,遇到的客户挺多没怎么用到七座,只是为了面子。这让我有点困惑,究竟是谁在买单?渠道那边的推销给起的预算也挺低端的。有人在说:这车贵点,但省心。我心中一想,也对。你买这个车,不是只为了炫耀,那还是实实在在用的。
我知道,汉兰达的核心还是家用实用——安全、空间、油耗。技术那一块,差别也不大,像那个2.4T引擎,跟我那邻居去年换的车,动力差不多。区别在于,丰田用的如实线性,开的舒服,调校还算饱满,只不过排量税割韭菜,烦人。
我突然想到,未来会怎么样?要不要去专门跑几百公里,看看这车真正的油耗、扭矩表现。在实际驾驶中,这个2.4T的涡轮能不能保持线性输出?还有人问:涡轮多快暖机?——我猜不到(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早晨出门踩下油门,感觉还挺顺,一点都不突兀。
说到这,我还真想起一件事。我的一位朋友在售后工作,他说:这些新车,特别是在零件成本下降后,出问题反而越来越少。那倒是,但也有人在抱怨:年年换油,电子系统都反应慢,像打太极。我自己用车体验发现,新车虽然配置强,但维修时那种繁琐,不比老款简单。
对了,刹车和悬架的兼容性我也注意到,很多年轻人喜欢敏感操控——但对于汉兰达这种家庭车,偏向舒适。配置改进多,但是不是让驾驶变得无趣了点?我自问。
写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暴露无遗,还不如直接问你——你会考虑买这款车吗?还是觉得,反正排气税是个剁手党永远买不起的存在?或者,单纯为了那几个座椅布局和几种颜色,值得多掏点钱?我觉得很多消费者其实心里无数次在问:我需要这样的变化吗?
去掉这些杂念,手头上的数据告诉我,汉兰达还是那辆熟悉的家用车——随着外观和价格的变化,仿佛也在变成一个沉淀的符号。像我身边的售车员说:这次价格涨点,但卖得还是快。可能大家都惯了逐渐变贵的家庭乘用车。
说到小心翼翼地问一句:你注意到,那辆车是哪年款么?其实我也不太确定,只是在想:是不是,未来买车和买手机一样,颜值变越来越重要了?或者,是不是最后都变成会看颜值的家用车?
或者说,诸如此类的小细节,才真是衡量一辆好车的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