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车市占下滑,中国品牌突围,比亚迪吉利新能源发力

谁还记得,就在几年前,日本车基本算是马路上的大佬,风轻云淡地吞噬市场份额,各种神车口口相传,“买车就买日系”的观念一度根深蒂固——结果现在这局面,打开销量排行榜一看,咦?怎么主角换人了。

日本车市占下滑,中国品牌突围,比亚迪吉利新能源发力-有驾

曾经高高在上的“日系三剑客”,本田、日产、丰田轮流称霸,几乎成了华人消费者绕不开的选择。

尤其那会儿本田还稳如老狗,全球销量排老三。

可转眼风向就变了,站在新一轮汽车江湖的大门口,发现竟是中国品牌一骑绝尘,说实话,乍一看真挺让人意外,但回过头一想,好像也完全说得通。

到底发生了啥?谁在发力、谁又在落后,谁在一边偷着乐、谁在暗自神伤?就像侦探推理一样,不扒一扒背后的谜团,总觉得故事讲不圆。

咱们先聚焦一下数据。

比亚迪今年上半年卖了214万辆,这个数字有点夸张,增幅足足33%。

这家靠着电池技术起家的企业,竟然成了销量第七的大佬。

而且,它不是单靠国内市场吃饭——海外市场那可是真正的名场面。

光今年在国外卖掉的新能源车和皮卡就有上十万辆,同比涨幅炸裂到132%,现在已经出现在全球112个国家或地区。

这妥妥地是“走出去”的活教材。

吉利也不遑多让,今年半年卖了193万辆,同比增长29%。

本来第十名悬悬的,现在直接坐稳第八。

尤其声势浩大的新能源品牌“银河”,销量直接奔着55万辆去了,同比居然涨了232%。

渗透率过半,等于说客户买吉利,买到一半都是新能源,这种势头,前几年谁敢想?

还别觉得这就到顶了——吉利下半年还要再推五款新车,全年目标直冲300万辆。

这说明一大波客户正在路上,吉利的饭碗,一时半会儿谁都抢不走。

那中国整个市场究竟有多卷?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汽车产销双双第一次突破1500万辆大关。

新能源车占比已经达到44.3%,同比暴涨40%以上。

别小看这几个百分点,全球市场的蛋糕,现在被中国企业抢着分,还带动一大波上下游行业跟着吃香喝辣。

日本车市占下滑,中国品牌突围,比亚迪吉利新能源发力-有驾

其实,这不光是国家层面“新四化”的结果,更是消费理念悄然切换:年轻人更愿意为智能、环保、个性化买单。

再反观日系,那画风可是彻底破防了。

本田的全球销量缩水到只剩178万辆,比去年同期砍掉5%,从全球前三直接跌下神坛到了第九。

铃木卖出163万辆,同比也跌了2%,眼看着再不努力下次就要掉下舞台了。

最狼狈的还是日产,只剩161万辆,跌幅达到6%,连前十都保不住——老实说,这牌面多少让人有点唏嘘。

当然,数字是一回事,利润更扎心。

美国市场忽然发威,加征15%关税,狠狠掐住了日本企业的命门。

丰田净利润直接掉了37%,本田腰斩一半。

日产干脆直接变成亏损,净亏1157亿日元。

在日本车曾经自信扬眉吐气的中国市场,日子也不咋地。

燃油车需求掉队,本田、日产在华销量上半年双双下滑超过17%,消费者转而投向国产新势力。

铃木、三菱干脆提前退场,留个“丰田”继续死扛,靠着电动车铂智3X才勉强算回血一点点。

说起来挺唏嘘的——“新能源怕不怕,新能源正在家门口取代你”。

换个舞台,埋头苦干多年的日系品牌在东南亚一直是老大。

那里本是它们稳坐钓鱼台的地盘。

谁曾想,中国新能源崛起,叩关东南亚,八家国内企业在泰国抢滩建厂。

一场工厂关停潮接踵而来。

铃木、斯巴鲁关闭泰国工厂,日产将部分工厂暂停到2025年9月,本田也在挤牙膏似地缩减产能。

那个日系份额一度高达七成的市场,现在墙头草摇摆不定,原本稳如老狗,如今居然沦落到“苟延残喘”。

怎么看?风水轮流转,说多了都是泪。

“新能源”仿佛成了点石成金的密码,智能+电动+智能驾驶,把日系车统统甩在身后,趟出的水花越来越大。

说到底,谁能紧跟技术和消费升级,谁就能杀出血路,不进则退,市场规律从不留情面。

但你要说日本品牌就此一蹶不振,我觉得也太小看这些老牌巨头的韧性了。

日本企业的研发体系、供应链、成本控制,各方面不是说崩就崩的。

只是,这一轮新能源革命本身太过猛烈,留给他们转身的时间可真不多了。

有句网络流行语说得好,“时代的一粒沙,落到企业头上就是一座山”。

单一依靠燃油车“吃老本”的日子确实到头了。

现在轮到“技术+市场”齐头并进的中国品牌一展身手了。

尤其是比亚迪,靠“刀片电池”名声大振,不仅既安全又长续航,还真走出了自己的一条独特路子。

吉利也不是傻白甜,投资极氪、收购沃尔沃,布局全球新能源,手笔大到让人咋舌;

日本车市占下滑,中国品牌突围,比亚迪吉利新能源发力-有驾

再一看日产,表面上在电动车领域也有探索,可要真有杀手锏,怎么还掉出前十呢?

很多光鲜数据之下的现实问题,比如品牌老化、创新乏力、响应慢,已经突破了消费者容忍的底线。

消费者都不愿意再为“情怀”买单。

市场有自己的铁律——适者生存,不改就告别舞台。

好比从前的Nokia、柯达,谁能保障汽车市场没有新一轮颠覆?

值得一提的是,中日车市的此消彼长,也不只是单纯的竞争。

中国新能源在海外扩张,不但压缩了日本企业的空间,还倒逼其调整策略,升级转型。

本田、日产们或许很快就要重新拨动“技术创新+性价比”这两根弦,要不,真没人记得他们曾经的辉煌。

现在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一件事——新能源有没有终极答案?

旧的王座已经轰然倒塌,新的秩序还没完全建立,每一家车企都像考试时在最后五分钟疯狂补答题的学生,一不小心,就翻车了。

每次汽车江湖重排,都会有新故事。

日系车的低潮到底是暂时的“感冒”,还是彻底掉队,只有等下一个大周期到来才能揭晓。

不过话说回来,中国品牌的“上位”也绝不是运气,它们的技术突破、全球布局和对年轻消费者的洞察,才是能量的底气。

看看国内马路上的新能源车,花里胡哨、科技感爆棚、智能辅助一应俱全,年轻人要的那味,全给配齐了。

至于传统日系嘛,上一代的成功经验变成了今天的包袱,已经不是单靠广告和口碑就能撑住场面的年代了。

时代变得太快,“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躺在沙滩上晒太阳”。

比赛还没分胜负,牌桌上的人还都坐着,谁也别太早站起来庆祝,也没谁敢板上钉钉说日系就完全无了希望。

市场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不折腾就凉凉,这对每一个车企都是通用的法则。

关于未来,谁也没通天眼。

中国新能源高歌猛进,可海外还有政策壁垒和文化认同要越过——前有美国加税,后有欧洲竖门槛。

同时,日本品牌要不是突然觉醒,一波神操作杀回主流,真还可能慢慢边缘化。

不过现在这出汽车大剧,最大看点无非就是:中国品牌还能冲多高,日系能不能绝地反击,把失地收回来?

燃油车的时代也许还在路上,但新能源已悄然种下新的因子。

究竟谁能留下,这场跨国竞赛还远没结束。

说到这儿,抛个问题给大家:你觉得三年五年以后,马路上还是日系的天下,还是已经彻底被中国新能源统治?

你又会怎么选?

大家一起来聊聊。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