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每次看到“小而美”这三个字,尤其是在汽车圈,我就想笑。

这词儿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像极了相亲市场上,姑娘说自己喜欢“干净、有少年感”的男生,翻译过来就是“长得帅还有钱”。所谓的“小而美”,本质上是“又小又没钱”的企业,给自己脸上贴的一层金箔,一层在市场好的时候能反光的金箔。但现在是什么时候?现在是神仙打架,凡人遭殃的时候。特朗普老师不跟你玩虚的,直接一个15%关税大逼兜扇过来,这层金箔当场就被扇成了金粉,随风飘散,连带着马自达、斯巴鲁、三菱这些“美少年”的脸,一起肿了。
不装了,摊牌了,这哪是贸易协议,这就是一场针对特定玩家的“闪电战”。丰田、本田这种家大业大的,属于重装甲集团军,血厚防高,挨一发15%的炮弹,顶多就是“哎哟我擦,有点疼”,然后继续往前拱。但马自达、斯巴رو、三菱这几位是什么?是敏捷系的刺客,玩的是“一招鲜,吃遍天”。马自达的“人马合一”,斯巴鲁的“水平对置全时四驱”,三菱的“山猫精神”,这些都是他们的独门绝技,是他们行走江湖的“道”。
问题是,当整个江湖的规则都被一个叫特朗普的雷电法王强行改写,你那点“道”还有个毛用?人家直接在你头上加了个debuff,全属性下降15%。你还在那“人马合一”呢,人家一发炮弹过来,人和马直接一起被送去见上帝了。
最骚的是,美国还是他们最大的单一市场,是他们修仙渡劫的应许之地。马自达全球销量快三成在美国,斯巴鲁更夸张,七成!七成是什么概念?就是说斯巴鲁这家公司,本质上是个披着日本皮的美国公司,只不过生产线大部分还在老家。这就像一个远征的将军,粮草大营全放在敌人的攻击范围之内,而且还没怎么设防。这不是典中典的作死行为吗?
我作为一个开过老马自达的中年人,对这个品牌是有感情的。那种“你开你的奔驰宝马,我开我的破马自达”的孤傲感,懂的都懂。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我知道它空间小、隔音差、内饰土,但我就是爱它”的玄学。但是,这种爱是需要钞能力来维护的。现在好了,关税一来,三菱一辆车直接涨2400多刀,马自达也跟着涨价。你让那些本来就图个性价比的美国老铁怎么想?他们会说:“哥们,我爱你,但我更爱我的钱包。”这种爱真的很特别,当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但当它变得更贵的时候,你也就更懂了。
所以你看,这些“小而美”现在干的事情,就非常魔幻。他们终于悟了,光靠“美”是活不下去的,还得有“金钟罩铁布衫”。这玩意儿是啥?本土化生产。
之前为什么不搞?因为平价车利润薄,在美国建厂,人工、管理成本那么高,算下来还不如从日本、墨西哥运过去划算。他们以为自己找到了最优解,结果人家直接掀桌子了。最好的防御手段不是加固城墙,而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现在的情况就是,不把生产线搬到美国,就要被关税活活吸干血。
马自达跑去抱丰田的大腿,斯巴鲁也跟丰田搞技术共享,三菱更绝,直接打起了联盟兄弟日产的主意,想用人家的闲置灶台给自己炒菜。这叫什么?这叫“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门同宗同被坑”。大家一起在美国建厂,把成本摊薄,把风险分担。说白了,就是以前大家各自美丽,现在被逼得只能抱团取暖,一起修炼“压缩毛巾”神功,把自己硬塞进美国的产能版图里。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车企比作在修仙渡劫,可能有点过于中二了。但你仔细看看他们现在这副德性,是不是又有点那个意思?
斯巴鲁要把森林人搬到美国去造,马自达也开始主推美国本土产的CX-50。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抉择。这就好比一个坚持只用手磨咖啡的匠人,现在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开始卖速溶三合一。灵魂可能还在,但味道已经彻底变了。更何况,灵魂这东西,在利润表大幅跳水70%、80%面前,简直一文不值。净利润锐减82.5%,这还搞个毛啊?!这数据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连夜把水滴派过来给你物理降温。
这里面最微妙的就是用户心态。会买斯巴鲁的人,就是冲着那股子“日本原装进口”的劲儿,以及它在冰天雪地里的可靠性。说到这个,我多年前开朋友的老森林人上山,一个打滑差点亲上护栏,全靠那套四驱系统救了我的狗命。那车里一股子旧咖啡和淡淡的绝望味道,我现在还记得。但当森林人变成“印第安纳州制造”之后,那股纯粹的“JDM”味儿还在吗?这就成了一个玄学问题。就像你买的Laphroaig威士忌,跟你说现在改用富士山泉水酿造了,你心里能不咯噔一下?
所以,这些所谓的“小而美”车企,现在面临的根本不是什么关税挑战,而是一场身份认同危机。它们过去赖以生存的“美”,是建立在“小”和“特立独行”的基础上的。而现在,为了对抗外部的“黑暗森林”打击,它们必须变得不再那么“小”,不再那么“特立独行”。它们必须学会合作、学会妥协、学会把一部分灵魂出卖给规模化生产。
它们搞的这些削减成本、抱团增加产能的策略,有用吗?当然有用,至少能让它们在ICU里多躺一会儿。但想回到过去那种舒舒服服搞“小众情怀”就能赚钱的日子,是不可能了。汽车市场的竞争,已经从一场体面的奥运会,变成了一场不死不休的“道诡异仙”。要么你把自己修炼成规则本身,像丰田那样;要么你就得找个大腿抱紧,祈祷自己别被斗法的余波给震死。

最终的结论是什么?没有什么“小而美”,只有“大而强”和“死得快”。在绝对的实力和不讲理的规则面前,一切情怀、一切设计、一切所谓的品牌调性,都脆弱得像一张纸。所以说,这些日本车企忙活半天,最后的出路可能就是,彻底放弃自己的“美”,努力让自己活得不那么“小”。就问你怕不怕?反正它们自己已经怕得要死了。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