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3法规终于松口放行了。这消息一出来,我猜你们车里一堆智能配置的车主,估计心里都在暗示自己终于不用怕被叫L2.9了,升级指日可待。但说白了,法规这个事,从行业到消费者,很多人还是一知半解。大家都喜欢把智驾这个名词挂在嘴边,其实正式规范用语应该是辅助驾驶。我在和几个同行聊过,更别说普通消费者了。
我记得有个销售老哥吐槽,现在车里那些叫‘智能辅助’的,其实大多都是辅助手段,真正的自动驾驶还远着呢。他还调侃说,我试了试某些标榜L2.9的车,真心不敢保证它能在复杂环境下全靠自己跑。这个话题挺微妙的。你要说L2到L3,到底差在哪儿?从我个人经验来看,L2的辅助,和L3的真正智能,差的不是一点两点。L3的核心难点还在于安全。毕竟,能请个智能帮忙开车的,还是人呢,出现问题,责任界定太复杂了。
这也让我想到,很多厂商其实打的算盘不一样。有人敢叫自己车带L2.9,只是怕没底气喊L3。尤其是像蔚、小理,事情还没到点子上,就瞎喊自己智能化。这背后有个很现实的问题:真智能的汽车,必须得在硬件、软件都稳妥的基础上才能推广。硬件不足,系统再聪明也只是噱头。就像我那次翻了下相册,看到一辆车里那堆乱七八糟的传感器布置,确实挺扎心。你想,要实现知天知地,硬件成本就得高。估算一下,搭个L4支持的传感器套件,至少得比买个普通配置贵个20-30%。
还有个点得提,低端市场其实反而相对安全。因为那边的车,连个自动泊车都做不到,依赖人工控制。相反,高端品牌,比如特斯拉、理想、Apple Car(还在传)这些,硬件都一流,系统设计也在逐步成熟。说真的,他们在技术积累上的差距,是以硬核来定义的。而那些只玩概念的门店,或是只敢喊L2.9的车,根本没有必要太当真。
其实我一直觉得,能在这个行业混到最怕的还是盲目自信。比如某米,去年还在微博吹自己智驾不错,现在呢,被叫没有真本事。他们懂研发吗?还是只会抓热点炒作。这其实意味着,行业的洗牌还在继续。等到L4方法论成熟,到时候,真正能站稳脚跟的,才是技术过硬、硬件系统成熟的厂商。
一方面,你得重视硬件:雷达、摄像头、激光雷达,要犹如人眼那般灵敏。另一方面,软件算法要稳定靠谱,不然,哪个用户愿意让智能帮他跑高速?我还记得有次和修理工聊,他笑着说:发动车子之前,我都要看后视镜,确认路况再操作。也就是说,技术再牛,也不能忽略最基础的细节。
未来发展走向会怎样呢?我估摸着,等法规逐步完善,产业链打磨得更成熟。到那时,厂商会更清楚自己擅长的点,是硬件,还是软件,还是两个都要。其实我有一个小猜测:等L4真正落地,可能会出现两极分化。一边是大厂用硬核硬件+算法,稳扎稳打。另一边,是概念党,只会喊口号,广告做得风生水起,却没实力真干。这最难说的,就是信任问题。
你们觉得呢?我一直在想,真正能成为市场主力的,还是那些短板补齐了,真正掌握技术底蕴的厂商。毕竟,扔硬币的日子,早就过去了。下一步,会不会出现硬核+算法+用户体验相结合的新模式?你们怎么看?我觉得,在这场变局里,安全最重要,而安全背后,是硬实力的比拼。
哎,突然又想起一件事。前几天看报道,说某车厂公布的自动驾驶节油测试,百公里油耗成本大约0.5元(粗算的,估计有点偏差)。如果这是真的,确实挺厉害的。因为传统油车在技术和成本控制上,都不轻松,但智能化要提供更低油耗,硬件配置和算法优化得都好。你说,未来是不是舍弃部分传统动力,更偏向智能驾驶和新能源的结合?这我比较乐观,但又不敢太绝对。
现在问问自己:我还在坚持认为,硬件和算法的平衡才是真正的核武器,还是觉得,某些品牌靠营销和漂亮的界面混?(这段先按下不表。)反正,谁能在安全和成本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谁就占了理。这就是我观察到的行业趋势。
不想多说了。最后我挺困惑的,是不是大家对智能驾驶的期待太高,但真正具备那个真驾驶的车,还是少数。你们会不会觉得,下一轮的技术革命,可能就是硬件和软件的深度融合?还是会有更基础的改进?或者,像我偶尔会猜测的那样,未来的车会不会变成智能工具箱?你的想法听听。
这场风暴还没结束,谁能把本质做得扎实点,谁就能在未来站稳脚跟。这事,还得看行业的硬核水平持续提升。
你觉得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