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曾经的好友、如今的“对头”山姆·奥特曼,上周五在社交平台发了张截图,内容是他申请退订特斯拉Roadster跑车,结果邮件直接被系统退回。他吐槽说,一款车等了七年半,实在是熬不住了。这一下,算是把马斯克这款“画饼神车”的遮羞布给扯了下来。
有意思的是,就在奥特曼公开吐槽的第二天,马斯克就在一档播客里主动聊起了这款消失已久的车。他没提啥时候能量产,也没说技术细节,只轻飘飘地扔下一句“年底前会展示升级版”,还故作神秘地说“得留着惊喜”。这套路太熟悉了,每到关键时刻,他总能用一个噱头来点燃市场的期待。
而这个“关键时候”,就是下周即将举行的特斯拉股东大会。大会的核心议题,是一项关乎马斯克近1万亿美元股票期权的薪酬方案。方案一旦通过,他的持股比例将飙升至25%,但这背后绑定的是特斯拉未来十年严苛的市值增长目标。
马斯克的万亿豪赌
这笔天价薪酬的分量有多重?差不多等于好几家全球顶级车企的市值总和。特斯拉董事会为了留住这位身兼数职、时常分心的CEO,可谓是下了血本。董事会主席罗宾·丹霍姆直言,这份奖励计划的目标,就是推动公司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企业。但要拿到这笔钱,马斯克必须带领特斯拉的市值增长500%,达到惊人的8.5万亿美元。
然而,马斯克的心思似乎并不全在造车上。过去一年,他不仅要打理SpaceX和人工智能等项目,还频繁协助特朗普总统处理政府事务,他自己都坦言,在平衡各方职责时感到“举步维艰”。加上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和电动车税收抵免取消,都给特斯拉的供应链和销售带来了巨大压力。也难怪有投资机构公开反对这份薪酬方案,担心董事会在评估马斯克绩效时权力过大。
PPT造车的老套路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次Roadster的“复活”,功利目的写在了脸上。这根本不是临时起意,而是特斯拉玩了多年的固定戏码:在关键节点,拿出一款PPT车型来炒作,转移视线,提振信心。这款车的名字,源自2008年特斯拉的首款产品,但新一代车型自从2018年开启预订后,无数消费者交了定金,换来的却是长达七年半的漫长等待和马斯克一次次的“即将量产”的空头支票。
不只是Roadster,另一款网红车Cybertruck也是如此。2019年发布时信誓旦旦地说2021年量产,结果硬是拖到2023年底才小批量交付。期间全靠时不时放出一些设计图和测试视频,吊着市场的胃口。这种“只喊口号不落地”的玩法,正在一点点消耗市场的信任。除了奥特曼,今年早些时候,知名评测博主马奎斯·布朗利也吐槽过,Roadster的退订流程繁琐得令人发指,“退定金比买车还难”成了不少车主的共同心声。
中国市场的冰与火
为了实现那个疯狂的市值目标,马斯克在播客里特意强调“中国市场很重要”。毕竟,作为全球电车销量占比超过60%的核心战场,中国既是特斯拉的营收重镇,也是它冲击万亿高薪的关键筹码。从最新财报看,特斯拉营收达到280亿美元,同比增长12%,中国市场的交付量也增长了33%,表面一片火热。
然而,火焰之下却是冰冷的现实。前吉普制造商Stellantis的首席执行官卡洛斯·塔瓦雷斯最近就发出警告,直言比亚迪的强劲挑战,可能让特斯拉在未来十年内面临消失的风险。他认为,激烈的竞争加上马斯克的多线作战,可能会让他最终放弃汽车业务。塔瓦雷斯甚至说:“特斯拉曾是颠覆者,但如今它自己可能面临被颠覆的风险。”这话并非危言耸听,数据显示,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从2020年的16%暴跌至如今的5%左右。马斯克本人去年也承认:“中国的汽车公司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
“真量产”对决“画大饼”
当马斯克还在为Roadster的“年底展示”造势时,中国的车企早已在高端电车市场实现了“量产领跑”。比亚迪的仰望U9就是最直接的例子,这款车从发布到被评为“全球最快量产车”,只用了不到18个月,核心性能都是实打实测试过的,而且早已大规模交付。更关键的是,它的价格只是Roadster的零头,性价比差距悬殊。这种“真量产+高性价比”的打法,正是中国车企的核心竞争力。
反观特斯拉,现有车型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高端市场存在感不强。想用一款七年半都没影儿的“概念车”去撬动一个已经高手林立的市场,难度可想而知。不止是比亚迪,蔚来ET9的智能驾驶和换电技术,小鹏X9的智能座舱,理想对家庭用户的精准把握,都已经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这些车企的共同点,就是把精力实实在在放在了技术研发和用户服务上,用稳定交付的产品说话。
结语
这场围绕万亿高薪和Roadster的炒作,本质上是马斯克试图用一个遥远的概念来弥补特斯拉在高端市场的短板。但汽车行业终究是硬实力的比拼,尤其是在内卷到极致的中国市场,光靠公关秀和个人魅力根本走不远。背后支撑中国车企底气的,是全球最完整、最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电池、电机到芯片,成本和技术迭代优势明显。
如今的消费者和投资者都越来越理性,不再轻易为“未来故事”买单。对消费者而言,奥特曼的吐槽只是众多失望者的一个缩影,与其漫长等待一个不确定的承诺,不如选择一个触手可及、口碑过硬的国产品牌。对投资者来说,短期的股价波动远不如真实的业绩增长来得可靠。特斯拉如果不能摆脱“画饼”的套路,拿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那场万亿高薪的梦,很可能最终要在中国市场这个主战场上被彻底击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