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技术权杖移交极氪系!安聪慧掌电池,姜军控座舱

2025 年上海车展余温未散,吉利控股集团火速启动新一轮战略人事布局。4 月 27 日,吉利正式公布多项关键任命:极氪科技 CEO 安聪慧兼任电池产业集团董事长,极氪副总裁姜军出任吉利集团首席座舱科学家。加上此前已任职的首席智驾科学家陈奇,极氪系高管全面接管吉利核心技术板块,标志着李书福 “两横七纵” 战略进入深度落地期。

吉利技术权杖移交极氪系!安聪慧掌电池,姜军控座舱-有驾
安聪慧(左),姜军(右)

一、极氪系高管上位:技术研发进入 “强协同” 时代

此次人事调整呈现两大核心特征:

1. 电池业务战略升级

安聪慧在执掌极氪科技的同时,兼任新成立的吉曜通行电池产业集团董事长,与吉利首席战略官郑鑫形成 “董事长 + CEO” 搭档。这一安排被视为吉利整合电池资源的关键动作 ——2024 年上海车展期间,吉利刚将旗下金砖电池、神盾短刀电池统一为 “神盾金砖电池” 品牌,并开放电池底部安全专利集。安聪慧的加入,意味着极氪的高端制造经验将反哺电池业务,目标 2025 年电池自给率提升至 70%,支撑新能源渗透率突破 50%(2025 年 3 月已达 52%)。

2. 智能化研发 “双轮驱动”

负责极氪智能座舱的姜军升任集团首席座舱科学家,与早前任命的首席智驾科学家陈奇(原极氪智驾业务副总裁)形成 “座舱 + 智驾” 双核心。此举打破传统车企 “部门壁垒”,实现极氪 Flyme Auto 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技术的集团化共享。数据显示,2024 年极氪智能座舱用户满意度达 89%,相关技术已应用于吉利银河系列,助力该品牌年销突破 30 万辆。

二、从 “各自为战” 到 “生态协同”:李书福的战略深谋

此次调整是 2024 年《台州宣言》的延续,旨在破解 “多品牌战略” 下的资源分散问题:

品牌整合先行:2025 年 2 月,极氪以 93.67 亿元收购领克 51% 股权,完成高端新能源板块整合,2025 年极氪科技销量目标 71 万辆(领克 39 万 + 极氪 32 万);

技术中台搭建:“七纵” 核心技术领域中,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动力电池三大板块由极氪系高管统领,实现 SEA 浩瀚架构、神盾金砖电池等技术在吉利、极氪、领克等品牌的共享,预计研发成本降低 25%;

全球化铺路:安聪慧在极氪期间主导的欧洲工厂建设经验,将加速吉曜通行电池集团的海外布局,配合极氪出口战略,目标 2025 年海外新能源销量占比达 35%。

三、业绩背书:战略调整初见成效

吉利的 “组织手术刀” 已显成效:

销量逆势上扬:2024 年销量 217.7 万辆(同比 + 32%),新能源销量 85.6 万辆(同比 + 88%),渗透率达 39.3%;2025 年 Q1 总销量 94.6 万辆(同比 + 31%),新能源渗透率飙升至 49%,3 月单月突破 52%;

盈利大幅改善:2024 年净利润 168 亿元(同比 + 240%),得益于电池自研率提升(达 60%)和智能化成本摊薄,单车毛利从 2023 年的 8200 元提升至 1.2 万元;

技术专利爆发:2024 年新增智能座舱专利 327 项、电池安全专利 189 项,Flyme Auto 系统进入行业第一梯队,神盾金砖电池通过欧盟 EVS-GTR 安全认证。

四、行业透视:传统车企智能化转型的 “吉利范式”

与蔚来 “换电生态”、小鹏 “智驾单极” 不同,吉利选择 “多品牌 + 技术中台” 模式,此次人事调整凸显三大行业启示:

人才破壁:打破品牌壁垒,让极氪的互联网化人才反哺集团,解决传统车企智能化转型的 “组织惯性”;

成本攻坚:通过技术共享,将智能座舱研发周期从 24 个月压缩至 15 个月,电池研发成本降低 30%,适配价格敏感的主流市场;

长期主义:李书福强调 “反对恶性内卷”,2024 年研发投入 187 亿元(同比 + 22%),但销售费用率控制在 8.7%,低于新势力平均水平(12%)。

从安聪慧 “一拖二” 掌管极氪与电池集团,到姜军统筹全集团智能座舱,吉利的人事调整本质是 “技术话语权” 的重新分配。当新势力陷入 “销量 - 亏损” 循环,吉利正通过组织变革证明:传统车企的智能化转型,关键在于打破 “品牌竖井”,让优质资源在多品牌矩阵中高效流动。随着极氪系高管全面接管核心技术,这家年销超 200 万辆的车企,正在改写新能源汽车的 “效率竞争” 规则。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