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物流园,天色刚刚发白。一辆玉瓷灰的大块头缓缓穿过油迹斑斑的货道,灯光切割混沌空气,地上留下一道干净的倒影。司机一身反光背心,半闭着眼,手机还连着耳机,边盯导航边等着滑门解锁。他手边的车钥匙刻着“吉利远程”,指间未擦干净的油渍在浅灰色外壳上异常扎眼。这不是一辆刚出厂的新车第一次见天日,却是新晋主流商用车的日常起点。
如果你是那个司机,你会琢磨什么?一台售价13.69万起的纯电轻客,5座还是7座?轴距短点灵活,还是为了多拉快跑选个中轴高顶?眼前这场景里,最珍贵的是时间、空间和电量,而车,仅仅是一枚工具。可当吉利把“超级”二字印在VAN上的时候,你真的能信它会超出工具的范畴?
吉利全新纯电超级VAN驭程行动派——名字拗口得像机关箱子,其实在商用车世界里,这种箱子和钥匙的关系比在乘用车里要残酷得多:不是谁陪你回家,而是你能用它赚多少,还能省几个钱。
这台车是什么来头?简单说,来自吉利远程——一种主打新能源的商用车品牌。这车插队到自家“劲程、驭程、悦程”三个系列之间,定位清楚:不是最便宜的门槛,也不拼花哨的智能,走的是平衡之道。官方指导价从13.69万起,面对的对手,甚至连名字都差不多——福田、上汽大通的EV系列,都是一路货。
你关心空间?短轴5座、中轴7座,最高2.5米的高顶对得起“轻型商用”的定义。想装人,也能装货,理论上能勉强转型“搬家工”、“客运小分队”或“手机大卖场仓库”。有意思的是,外观只给你一种颜色,玉瓷灰,不让你纠结。尺寸参数排列得像遗嘱——短轴4米99,中轴轴距3米6,高顶上限2米5,像极了程序猿的代码行数,精准但无感情,唯一评价语是“还挺能装”。
往里看配置,表面上都不算新鲜。LED大灯,主驾气囊(只有主驾),倒车影像,电子制动,还有那个比小米手机早两代的7英寸液晶仪表+车联网支持。关键还得看电:120千瓦前置电机,68度三元锂电池,短轴跑370公里,中轴因为更重只剩340公里。这续航以物流日常用为主,城市通勤绰绰有余,拉长途就别强求了。快充,31分钟20%到80%,这效率跟你等一锅包子差不多。
这里多说几句。13.69万起,真的算便宜吗?同类对手,譬如福田图雅诺X5 EV、上汽大通新途EV80,起步价全在13.8万以上,高配苛到25万。这个价格区间有点像电动车里的卧铺硬座——你不会心动于“舒适度”,但会被性价比牵着鼻子走。
问题来了。新能源轻客真的有它宣传的那么美好吗?市场给出乐观数据:新能源轻客已经占了国内六成市场。这听起来像是“氢气球比铅球轻”,却忽略了一个前提——运营成本。油比电贵,城里不限行,停车有补贴,政策的手比电驱动还猛。但冷静看看现实,很多新能源轻客不是拉人,是拉快递、外卖、市场摊位和流动麻辣烫摊。动力不爆表,续航比宣传缩水,偶尔哪个软件一抽风,司机抱怨手机都能烧穿方向盘。
而吉利这台“超级VAN”强调模块化设计,灵活空间,根据场景拼凑后座。这套玩法几年前叫“多场景适配”,现在叫“能拉能变”,以后没准知乎上还会演变成“万物皆可VAN”。说白了,是在多变政策和有限需求下,被厂家和用户一起推着在技术的十字路口上当了个“变形金刚”,不过,有点儿预算的中型物流公司,还是更念叨老底子的五菱、金杯。老传统、人情面子,永远不是参数里能写出来的。
动手分析下各方数据。“五座”其实多给物流老板省一条腿,不是真心为司机着想。中轴七座,看似乐意多拉几个兄弟,其实上路净增管理隐患。安全气囊只给主驾,副驾和货物一样是“随缘”。变相鼓励司机快点换人——人不是车里的主角,依然只是“工具人”。这是轻客底层逻辑,和复杂的人性需求,有点距离。
有趣的是,不管哪个厂家,新能源轻客最后拼的都不是参数,是服务和补能。这年头,谁能让司机少等待,少‘趴窝’,陪他混迹市场,谁就是赢家。高科技用得合适是好事,用得不合适就成了被吐槽的槽点。谁还没见过新车刚上市,配套充电桩就掉链子的闹剧?
总算说到这里。行业没有绝对赢家,喜欢谁,全看谁更适合自己的账本和节奏。
这场轻客“电”与“油”的轮换,背后其实是很多普通人生存方向的缩影:省点钱,快点跑,别出错,然后继续干活。而吉利这台“超级VAN”,究竟是工具升级,还是营销概念叠加,得等一线司机、老板和维修师傅们轮番上手后再下结论。毕竟,数据可以标榜一切,日子却一次次打翻美好愿景。
我不评论这车到底算“超级”,还是只是“还行”,毕竟“超级”两个字,可能比能耗还费心。提个问题:你愿意为一台能换电、算得过账的新车放弃多年信赖的老伙计吗? 有些答案,只有夜深载货归途上,才知道。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