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这几个月销量跌了一点,业内都在担心这是不是风向变了。结果,最新的数字出来了,秦plus dm本月卖出3万多辆,30287辆,算是明显回弹了。紧跟着后面是元up,25926辆,再到海鸥25258辆,海豚21682辆,海狮o6ev 20976辆,秦L dm 17747辆,海豹06 dm 17298辆。这些数字看着,整体气氛还算活跃。
说实话,我刚跟一个4S店老销售聊,他给我爆了个料:最近店里秦plus dm卖得快,很多客户是因为续航和油电切换更方便买的。这跟我之前听的声音有点不一样,我之前以为纯电热度更高。让人想到,是不是消费者开始更理性了,实操生活用车场景复杂,不全是电动车单一续航就OK?这段先按下不表,后面我再啃这话题。
回头看同价位比亚迪各主力车型的表现,秦plus dm绝对是销量担当,3万多辆和第二名元up差了快5千辆,说明混动车型颜值和综合使用体验还挺符合主流需求。我也体感不少同事圈有点质疑,比亚迪把技术全塞在车上是不是有点过复杂,维修成本会不会爆表?但老维修工说:比亚迪车子新技术虽然多,但零件模块化设计的好,换起来没以前那么麻烦。
说到维修,我翻了下笔记,发现几个维修点本月维修进馆率微降了2%左右(样本少,可能不准),这应该跟车主熟悉度上涨、早期bug修复有关。让我想到,在供应链这块,比亚迪明显下了功夫优化零部件供应节奏。就像做饭,你得先把食材准备妥当,顺带还得考虑多只菜肴同时进行锅巴不糊、火候恰当,供应链就是这么个复杂又要兼顾最好吃的活。
说实话,最让我意外的是海鸥和海豚两款纯电车型的表现。海鸥这个价位,感觉竞争不小啊,毕竟这价位同级别特斯拉Model 3入门版也在这里抢市场,海鸥跑进前三,说明什么?可能是价格亲民又有一定设计感,其实对年轻用户挺有吸引力。海豚那边,21682辆进账也算是不弱,毕竟名字够萌够拉人。
顺便插一句,我随口猜测,海狮o6ev这个车名能不能走红,全因海狮听着就萌?(不确定,纯属胡扯)销量刚好破两万,也挺值得关注,不少小城市用户反映这车起步顺滑,续航够用,充电方便,实际用起来没那么复杂。
之前我说比亚迪还有点复杂,结果想想也太宽泛了,主要还是看不同车型定位和用车环境。研发周期这么长,供应链博弈说简单也难:你想想,零部件如果不能按时到位,等同饭菜材料没备齐,厨师光会炒也没用。你在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之间切换,研发的复杂度就翻了好几倍。更别提政策和标准的变动,厂商不得不停下来梳理菜谱,一不小心就会做成半生不熟。
销售端还有个细节很关键,我听一个老销售说:现在店里卖车,不单要说性能,还得安抚客户对电池寿命和未来保值率的担忧。这不,他问我,5年后这车到底值多少钱?我心算了一下,如果秦plus dm保值率能保持在60%左右,假设新车30万,5年后还能换18万左右,算下来月折旧才2000元左右,刚好是多数城市家庭承受范围。可问题是,这估值没数据支持,多少带点猜测成分,头疼。
其实我也一直纳闷这事儿。新能源车保值率问题,比老燃油车复杂多了。不仅是电池的健康程度,还得考虑技术迭代快和政策补贴退坡。你说这到底哪个因素更重?到现在我也没理出个头绪。
说回销量回暖,渠道捣鼓了一波优惠,买车从优惠的角度来说确实吸引人。老朋友问我:现在买秦plus dm划算吗?我说,价格下降能缓解买家压力,但别把性能期待压得太高。毕竟这车研发流水线背后,是一长串资金投入和技术革新,不是简单降价就能全部解决的。
消费者心理微妙。换句话说,同价位比亚迪几款车型比比,秦plus dm适合想综合性能和一点儿续航纠结的人,元up给想省心纯电党,海鸥、海豚面向年轻人和二线市场,海狮o6ev更多是刚需和使用频次不高的用户。没准这就是比亚迪销售策略多样化的底气。
聊着聊着,我突然想起上个月一个朋友说:这车没啥大毛病,修起来也不算贵,主要就是续航焦虑得克服。他还说:相比燃油车,新能源车保养简单不少,但心理负担非得有人帮忙缓解。
还有你觉得呢?比如秦plus dm和元up你会怎么选?选择背后的心理,是不是比技术参数更重要?我们是不是也太看重车机和续航,忽略了供应链和销售端的真实故事?
最后说个没头没尾的细节,这个月出厂的秦plus dm,车门把手据说做了点静音处理,咔嗒声小了不少,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听销售说客户反映开关门有了豪车感,就是这种小心思也能潜移默化影响销量。买车到底是理性还是感性,到底谁说得清?
这段,我暂时先放着,你觉得还有那些微小改进,在实际用车里能让你掏钱?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