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去4S店买车,要是旁边停着一辆“极X”和一辆“雷克萨斯”,你说哪个名字更让你想凑近瞅瞅?全球知名品牌调研机构的数据就摆在那,72%的消费者觉得车名直接影响对品牌的印象,这比例远超车标设计的45%。国产汽车现在续航、智能座舱这些硬件一点不输外资品牌,可车名却成了走向国际市场的“软钉子”,你说这事气人不?
先看看外资品牌咋起名的。奔驰,用创始人名字命名,一说起它就能联想到汽车工业的起源,这历史感一下子就上来了。雷克萨斯呢,把“豪华”和“优雅”的感觉融合到名字里,光听名字就知道这品牌走的是高端优雅路线。还有大众,直译过来就是“国民汽车”,直接点明了面向平民市场的定位;保时捷,一听就跟赛车精神挂钩,自带速度与激情的联想。
再瞧瞧国产车企,那命名可就有点让人一言难尽了。传统车企里,吉利、奇瑞这些名字,虽说带着吉祥如意、奇珍瑞兽的美好寓意,可总感觉偏向功能性命名,缺乏点时代的穿透力。比亚迪的BYD字母缩写,好多车主自己琢磨出“build your dreams”的解读,可还是有点牵强。新势力品牌呢,蔚来、理想,玩起了谐音梗,可在海外市场,人家说这名字像初创公司代号,一点都不高端。还有极氪、极越这些“极”字辈,扎堆得厉害,百度指数显示用户辨识度才32%,还不到丰田的五分之一,这名字起得跟没起似的。更别说哪吒、悟空这些神话IP了,在国内挺有流量,可到了欧美,人家好多人把“哪吒汽车”联想成“儿童动画周边”,这文化解码障碍可真是个大问题。
为啥会出现这些情况呢?从根上分析分析。早期燃油车时代,国产车企忙着追赶,聚焦性价比,车名大多是“经济型”“舒适型”这些功能性标签,压根没想着沉淀品牌资产。新势力呢,带着互联网的快消品思维,车名成了营销噱头,什么“XX Pro”“XX Max”,跟手机命名似的,可汽车是耐用品,得有点情感价值啊。
还有文化自信这块,好多车企有点走偏了。要么直接搬传统符号,青龙、白虎啥的往上堆,也不考虑现代转化,被批“文化堆砌”;要么过度追求“国际范”,结果英文名涉嫌侵权被迫更名,前期连合规性调研都没做好,这不是丢了西瓜捡芝麻嘛。
商业战略上也有点短视。你看丰田旗下雷克萨斯,耗时6年、投入1亿美元打造品牌名,多舍得下功夫。可国产新势力,平均命名周期就3个月,好多就靠内部投票,也不找专业机构调研。J.D. Power调研显示,35%的消费者觉得国产车名“缺乏高级感”,成了放弃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这后果可够严重的。
那怎么破局呢?得从底层逻辑上改一改。车名就是品牌的第一张名片,得成为品牌核心价值的第一载体。就像宝马代表“运动驾驶乐趣”、沃尔沃代表“安全即豪华”,车名得把品牌的核心价值带出来。在文化上,得打通双循环。本土市场,像五菱“宏光”,一听就扎根下沉市场,“人民需要什么就造什么”,多亲民。国际市场,比亚迪“仰望”用“Skyworth”英文名,保留中文意境,又符合海外发音习惯,这就挺好。
起名还有三个维度得注意。得好记,别用生僻字,之前有品牌用“昶”字,百度搜索量低于行业均值60%,这名字起了跟没起一样。然后得有情感共鸣,欧拉“好猫”,一听就知道瞄准女性用户,融入了“治愈系”情感元素,一下就抓住目标群体了。最后得有价值预判,蔚来“ET7”用字母+数字组合,给未来产品线扩展留足了空间。还得专业点,引入品牌战略公司做跨文化语义测试,别再犯“标致”在粤语地区的谐音尴尬了。
现在电池续航、智能驾驶都进入同质化竞争了,车名作为品牌与用户的“第一次对话”,重要性一点不比技术参数低。好的车名就得像华为“Mate”系列,既有东方智慧的留白,又能让全球用户产生积极联想。从“制造大国”到“品牌强国”,或许真能从认真给下一款车起个好名字开始。家人们,你们觉得哪个国产车名让你印象最深?哪个又是你觉得最该改改的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