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至上,生命无价。” 这份准则,任何时期都颠扑不破。
近期,汽车产业风起云涌,各厂家竞相展示前沿技术,争相将科幻构想变为实物。
然而,若只顾功能堆砌,而轻视了根本的安全要素,便会南辕北辙。
正因如此,一汽奥迪掷地有声地宣告,将以堪称严酷的标准,重新界定车辆的安全与智能水平。
那么,这份“严酷”究竟体现在何处?
我们不妨细细拆解。
简而言之,奥迪在电池的安全防护、智能辅助驾驶、车前照明技术及电磁环境防御等方面,均拿出了远超行业惯例的实力手段。
先来看电池的安全防护。
购置电动车,消费者最顾虑的是什么?
莫过于电池突发状况!
为此,奥迪不惜代价,设立了“九重炼狱”般的测试体系。
每一块电池,都要经受持续的严苛考验,包括骤冷骤热的气候切换、剧烈的撞击、高浓度盐雾的侵蚀,以及长时间的浸泡实验。
尤为惊人的是滑车试验:电池必须承受高达60g的制动冲击力,这相当于F22战机飞行员所能承受极限的九倍!
需要何等坚韧的电池,方能达成此标准?
部分厂商为压降开销,或在电池防御措施上有所缩减。
但奥迪的策略截然相反,他们坚守安全第一的底线。
还记得前段时间的新闻,某品牌电车因电池问题引发火灾,车主险些命丧火海。
对比之下,奥迪这种对安全“锱铢必较”的态度,着实让人感到可靠。
智能辅助驾驶层面,奥迪亦有独到见解。
当下流行一种论调,即电动车在智能领域具备先天优势,燃油车则略逊一筹。
奥迪对此不以为然,他们力求在燃油车平台之上,实现L2等级的驾驶辅助性能。
更值得关注的是,奥迪A5L率先采用了华为的乾崑技术,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突破。
此举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燃油车同样能够提供优异的智能化体验,关键在于车企是否愿意倾注研发资源。
车前照明技术,同样是奥迪的一大亮点。
以往,我们认为车灯的主要用途是照明。
但奥迪赋予了车灯新的价值,使其成为保障行车安全、实现人车交互的科技媒介。
例如,他们会利用一条长达一百零五米的车灯隧道,对光束的形状、亮度做精密调整,确保各项参数均符合奥迪内部更高阶的标准。
至于电磁环境防御,奥迪更是采纳了近乎“母婴级别”的防护标准。
伴随电子设备日益普及,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也日渐凸显。
为呵护用户的健康,一汽奥迪重金打造了一座符合国际标准的电磁兼容测试中心,将电磁辐射限定值降至国家标准的七百分之一。
这个数值,甚至低于微波炉、电吹风等家用电器。
这堪称是对用户无微不至的关怀!
或许有人会认为,奥迪是否在夸大其词?
但事实上,他们确实为之付出了真切的努力。
以奥迪A5L的半隐藏式门把手为例,该设计便采用了“电子+机械”双重保险机制。
即使电子系统遭遇故障,用户依旧能够拉动鲜红的拉绳,从车外手动开启车门。
此类细节设计,充分彰显了奥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所以,豪车的真谛究竟为何?
并非是昂贵物料的堆砌,亦非简单地罗列配置清单,而是对细微之处的极致雕琢。
奥迪此次强调的“严苛标准”,不单单是技术上的革新,更体现出对用户生命的高度珍视。
在行业过度追逐参数、热衷概念炒作的浮躁氛围下,奥迪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条更为艰辛的道路,而这条路,才是引领未来的正确方向。
我无意贬低其他车企所做的努力。
只是认为,奥迪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值得我们借鉴。
毕竟,在安全问题上,再怎样强调与重视都不过分。
我们期盼将来能有更多的车企,将安全摆在首要位置,以更高的要求规范自身,为顾客提供更安心、更周全的车辆产品。
这才是对消费者负责任的体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