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走在展厅里,碰到客服说您好,需要看哪款?我总会觉得似曾相识。尤其是他们那一套推销话术,几乎都差不多。快节奏的行业里,仿佛每个品牌都在拼命用标准话术快速拉近距离。
昨天我在某品牌展车旁,听到一个销售和客户的对话:这款内饰据说用了新材料,手感更细腻。对方回应:没错,我们用的这款材料,抗磨抗划,实际上体验还不错。我心里暗想:其实内部用料的差别能多大?手感这个东西,估算光从堆料上看,可能差异只有10%到20%,但最终体验不也是比拼感觉吗?这场战斗里,谁能刺眼的细节打动你,谁就越能抓住用户的心。
说到车,得提个极端对比。我试过两款在同个价位,配置也差不多的SUV。一个速度快、沉稳,刹车线性;另一个反应敏锐,但转向时会有点虚。我当时想:这个转向的虚感,是因为研发团队在调校悬架时,没有考虑到极端边界?其实不一定,是供应链上用的零件,可能用的都是同一批次,可调校的差异就在这里:配件的微小差别,最终影响驾驶的精细度。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图片里是某车的仪表盘。那天我在修理厂听到工人说:这个型号的车,有时候电子辅助系统会误判。要是天气不好,雷达信号变弱,系统就容易出错。他们是这么说的:其实这也是个难点。研发出来的自动驾驶越复杂,出错的概率反而变得越高。你说,追求全感应全自动,这不是没完没了的调试吗?我在想:是不是我们把几百个参数都人为调到极限,最后反倒有点越调越乱。
我也在想:新势力这么争先恐后,要解决的缺陷其实理应是易修性。你让一台车在日常使用中出错概率低,然后维修起来还方便。特别是OTA升级这个事,实在太鸡肋了——说实话,用软件喂养硬件,难免出现升级后反而更卡或者出错。这让我疑惑:是不是所有新势力都把品牌技术门槛抬得太高,折腾出各种BUG后,赶紧用OTA遮掩,实际修复却未必到位。
你觉得智能驾驶的未来会不会是假装安全?我的意思是:车子在检测场里表现得超棒,但一旦实际路况多变,不知道会不会还是那样聪明。今年的某款旗舰辅助系统,在极端天气下能力就差点崩盘。是不是将来我们会不自觉地惯隐含的风险?毕竟,安全从来不是绝对的。
有一次跟一位修理工聊起,他无奈说:有些车我瞧出来的,我都不建议开高速。那OLED屏幕,弹出的导航信息太多,反而容易分神。实际上,硬件再牛,人的反应才最重要。配置再全,没有用心调校,都只是堆砌。对了,你有没有想过,研发那些边缘case场景,才是真正的技术硬核?但大部分车企还是偏爱玩法炸裂的新奇配置,没太多精力花在极端情况上。
我真心觉得:供应链的稳定性太像是天气预报。短期看还可以信,但长远而言,总有变数。当技术追得太快,供应链跟不上,零件都可能出现秒断的情况。就像我看到有车厂说:这个钣金用的是进口的,结果一遇到国内某地区的高温,容易变形。其实也是地里养大的问题:如果零配件质量不够稳,哪怕再牛的研发,也要每天应付突发状态。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怎么把产品缺陷的隐患讲得更贴近生活?也许可以比作厨房的调料。你用的调料越多,味道越复杂,但一旦调料出问题,比如过期了,再好的厨师也顾不上味道的平衡。对汽车来说,很多配置陷阱也是如此,高级辅助或智能系统看似能提升体验,实则有可能隐藏潜在隐患。
有次我试驾一台汽车,觉得它燃油经济还可以。心算了一下:如果按照平均百公里8升油、7元一升,跑一千公里花56元。再换个方式:用这个车跑五年,两万公里,油费大概1120块。后续维护成本就没算进去,但这就是低油耗带来的实感,感觉比起油腻的老车型,还是舒服些。
我一直在想:很多新势力车企都在强调安全第一,真正把安全做成日常常识的,又有几个?我觉得,最稳妥的还是那种靠人控制的体验——我们也不能阻止技术革新,但安全不能只是炫酷功能的堆砌。而有人问我:你觉得谁家的车最靠谱?我会笑一笑,说:其实未必是大品牌,但能经常OTA、主动推软件升级的厂商,也许更值得相信点。
略带点自我调侃:其实我这可能有点偏心了,喜欢那种用心做靠谱的车,不墨守成规,安全感不是用一堆硬件堆出来的,而是车主心里的老朋友。说到这我最后想问:什么时候,汽车能变得更像你家那只老猫——随时陪着,但你不用担心它会突然发脾气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