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297次列车的车灯划破黑暗,卧铺车厢里此起彼伏的呼噜声,和铁轨撞击的节奏奇妙地合在一起。这趟跑了24年的列车,载着广州到厦门北的765公里路程,也载着无数人的生计和乡愁。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趟车的硬卧票价才236块,2001年刚开的时候差不多也是这个价。可隔壁高铁G3046次,商务座要1161块,照样有人抢着坐。
从广州出发到东莞东,时速能飙到200公里,窗外的树影都连成了线。可一过河源进入山区,速度就慢慢降到80公里,跟城市里的公交车差不多。
司机师傅说,不是不想快,是真没办法。你想想,粤闽交界全是大山,隧道一个接一个,最长的那条,火车开进去要跑整整7分钟。
这趟车停14个站,每个站的停靠时间都有讲究。龙川站停18分钟,正好够下车的人买包当地的柿饼;龙岩站要停33分钟,因为这里要换车头,司机也得换班。
最有意思的是厦门北站,晚上10点40分到站,刚好赶得上最后一班地铁。不知道当年调度是怎么算得这么准的。
在此之前,从梅州到福建,得先绕到江西,全程910公里,坐汽车要颠簸一整天。铁路一通,路程直接砍到638公里,车票钱省了一半还多。
我认识个老货运员王师傅,他说那时候车站堆的全是瓷砖和电子零件。广东的瓷砖运到福建盖房子,福建的电子元件拉到东莞组装,全靠这趟车。
2004年铁路大提速,这趟车从绿皮慢车升级成快速列车,车次也改成了现在的K297/300。王师傅记得很清楚,那天调度室的黑板上写着:平均时速从20公里提到26.76公里。别小看这6公里多的提升,当时全站的人都觉得像过年。
变化最大的是2012年龙厦铁路通车。之前走鹰厦线,光是翻武夷山就得绕半天,新线一通,龙岩到厦门的时间直接少了3个小时。龙岩站也扩建到6台13线,成了闽西最大的铁路枢纽。
这些年,这趟车的终点站也换了好几个:从厦门高崎到厦门站,再到现在的厦门北站。就像跟着城市发展的脚步在搬家。
他说的是实话。梅坎铁路147公里,穿过大埔县15个村子。通车头几年,大埔站每天要卸20多个车皮的货,车站周边的小饭馆、旅馆全挤爆了。
有个做茶叶生意的老板跟我说,以前他运茶到广州,得雇人挑到县城,再转汽车,路上要两天。火车一通,当天装货第二天就能到,成本降了三成。
那天最后一趟车开走的时候,站台上好多老人抹眼泪。他们说,以后去广州看孙子,得先坐一个小时汽车到梅州南站,再换乘高铁,钱花得多了,路也绕远了。
铁路部门说,停站是因为客流量太少,每天平均不到30个人。可老人们不理解:以前人山人海的车站,怎么说冷清就冷清了?
2023年停了半年,后来又恢复了。现在每天一趟,上座率大概六成。有人说,与其让它半死不活地跑着,不如干脆停了,把线路让给货运。
做水果生意的李大姐,每周三都坐这趟车从漳州到广州。她说高铁虽然快,但她带的两筐杨梅,高铁不让上,普速列车的行李架刚好放下。
还有在厦门读大学的小林,每次放假都选这趟车。"晚上睡一觉就到家,省下的钱够多买两本专业书。"他算了笔账,硬卧比高铁二等座便宜150块,四年下来能省小两千。
有专家建议,把梅坎铁路改成工业遗产廊道,让老火车跑旅游专线。想想看,坐在绿皮车里,看窗外的青山绿水,听老铁路人的事,说不定比网红打卡点更有意思。
他嘬了口保温杯里的茶,慢悠悠地说:"能咋办?时代要往前走,也不能总回头看。只是有时候会想,当年第一次坐这趟车去广州打工的劲儿,现在好像找不回来了。"
车窗外,月光照亮了铁轨旁的野花。K297次列车还在往前跑,就像我们这个时代,一边怀念着过去,一边又匆匆奔向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