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 29 日深夜,一辆开启 NOA 智能辅助驾驶的小米 SU7 在安徽德上高速撞上施工路段的水泥桩后爆燃,3 名年轻乘客葬身火海。事故细节触目惊心:NOA 系统仅提前 2 秒预警,远低于国标 10 秒标准;号称 “14 层防护” 的 CTB 电池被击穿后电解液泄漏;车门锁死导致逃生通道阻断,机械拉手竟 “藏身储物格”。
事故暴露的问题直击小米汽车的核心短板:双目纯视觉智驾方案探测距离不足,在复杂路况下反应滞后;电池包设计存在缺陷,碰撞后未能有效抑制热失控;人机权责划分模糊,驾驶员在生理极限下难以完成接管。浙江省消保委指出,SU7 的车身缝隙异常、大灯与翼子板接缝翘边等问题,折射出 “造车经验不足” 的深层困境。
事故引发连锁反应,小米汽车遭遇全方位打击:
品牌声誉重创:周销量暴跌近 30%,订单积压 15 万辆却陷入 “交付黑洞”,提车周期长达 47 周。车主集体维权控诉 “虚假宣传”,70 人诉讼群剑指退一赔三。
股价剧烈波动:港股小米集团股价一度跳水 5.6%,市值蒸发超 700 亿港元。投资者对小米汽车的技术可靠性和管理能力产生质疑。
供应链承压: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紧急撇清关系,比亚迪声明仅提供电芯,电池包由小米自行组装。合作伙伴的信任危机加剧了生产不确定性。
更严峻的是,事故撕开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共性痛点:宣传误导、权责模糊、数据黑箱等问题浮出水面,监管部门介入调查,要求车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
面对危机,小米开启系统性变革:
安全承诺升级
雷军宣布小米汽车将 “超越行业水平”,成为同档最安全的车。针对事故暴露的问题,小米启动三大整改:
技术迭代:强化施工路段 NOA 降级逻辑,升级 AEB 前向紧急制动至 135km/h 刹停速度,计划在 2025 年底前完成所有 SU7 车型的 OTA 更新。
设计优化:重新设计电池包防护结构,增加气凝胶覆盖面积;改进车门解锁逻辑,确保碰撞后机械拉手触手可及。
测试加码:将碰撞测试标准提升至国标 1.2 倍,新增夜间施工路段、极端天气等 127 项场景测试,投入超 20 亿元建设智能驾驶虚拟仿真平台。
技术投入加码
小米宣布自研手机 SoC 芯片 “玄戒 O1” 月底发布,采用台积电 N4P 制程工艺,性能接近骁龙 8 Gen2。这是小米十年造芯路的阶段性成果,也是突破硬核科技的新起点。雷军透露,过去五年研发投入超千亿,仅 2025 年就计划投入 300 亿元,重点布局智能驾驶、电池安全、芯片设计三大领域。
责任定位转型
雷军强调 “15 岁的小米已没有新手保护期”,必须承担行业领导者责任。为此,小米推出三项举措:
用户教育:启动 “精英驾驶培训计划”,为 SU7 Ultra 车主提供赛道驾驶、紧急避险等课程,首批 1000 个名额在 24 小时内被抢空。
透明沟通:建立 “安全信息公开平台”,实时更新车辆数据调用记录、事故调查进展,开放第三方检测机构对 EDR 数据的解读权。
生态协同:加速 “人车家全生态” 建设,将汽车与智能家居、手机深度互联,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分析优化安全策略。
小米汽车的遭遇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警钟:
技术落地需敬畏生命
智能驾驶的宣传需回归理性,企业应明确功能边界,避免 “智驾神话” 误导用户。正如中保研专家所言:“任何辅助系统都无法替代人类驾驶员的判断,安全的核心始终是‘人’。”
质量管控要穿透全链条
从零部件采购到整车测试,从软件算法到用户培训,质量体系必须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小米事故暴露的供应链管理漏洞,警示车企需强化对供应商的技术把控和质量追溯。
危机应对需构建韧性
快速响应、透明沟通、主动担责是化解危机的关键。小米在事故后 48 小时内成立专项小组、72 小时提交车辆数据、15 天内公布整改方案,展现了 “有错就改” 的决心。
经历危机的小米汽车正迎来蜕变:
技术突围:玄戒 O1 芯片的发布标志着小米在半导体领域的重大突破,未来或应用于车载计算平台,提升智能驾驶算力。
市场复苏:5 月 16 日港股收盘,小米集团股价逆势上涨 1.69%,反映市场对其整改措施的认可。SU7 的订单转化率已从事故后的 42% 回升至 67%。
行业引领:小米提出的 “安全超越合规” 理念,推动行业标准升级。工信部拟将 NOA 预警时间纳入强制标准,要求车企公开智能驾驶系统的 “失效场景”。
正如雷军在演讲中所言:“危机是最好的试金石。” 这场事故倒逼小米完成从 “流量驱动” 到 “技术驱动” 的转型,也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树立了 “在危机中成长” 的样本。当小米 SU7 的智能驾驶系统在暴雨夜精准识别施工路障、当玄戒芯片的算力支撑更安全的人机共驾,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自我救赎,更是中国智造在挑战中攀登全球价值链高端的缩影。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 “新手” 与 “老手” 的较量,而是 “领跑者” 与 “追随者” 的对决 —— 小米汽车能否真正跨越 “新手保护期”,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次对技术的敬畏、对用户的承诺、对责任的担当之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