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乐被禁,老人出行难,配套措施能否跟上

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你看看天天在小区门口摇着小电瓶车等孙子的老爸,再看看街头巷尾,不分老少,骑着横着竖着的低速四轮车,呼哧带喘地钻进钻出,有没有想过,这玩意儿为啥忽然成了重点治理对象?禁了,谁受影响?不禁,又如何?

想想也是有点讽刺,“老头乐”这玩意刚出来那会儿,别说火,简直是救命稻草。大爷大妈腿脚不好,公交挤不上,地铁嫌麻烦,这小电车一横,轻轻松松上下班,超市一趟菜市场一圈,一天的生活就有滋有味了。便宜,不挑人,谁都能上手,还不要驾照。你说它受欢迎不受欢迎?

但火过了头就出事儿了。大城市高楼大厦下,乡村小道边,车越来越多,麻烦也跟着多。你觉得这东西速度慢,挺安全?实打实的数据打脸,交通事故年年涨,多数还是因为这些低速车。为啥?第一,驾驶者年龄偏大,反应速度跟不上,第二,这些车基本都是无牌上路,没人管没人查。第三,车辆质量参差不齐,真要出点事,安全配置连个气囊都没有,一下子就酿大祸。

有人说,这些小车出个事故总归比小汽车伤害小吧?你仔细想想,路上的危险从来不是谁块头大谁安全,而是谁的行为不可控谁更危险。这些“老头乐”,有逆行的、有猛然掉头的、有钻大马路中间横冲直撞的,往往让别人来不及反应。很多年轻点的都怕了,真遇见了只能躲着。

那为啥明知道危险,人家还非要上路?问身边老人:公交太麻烦了,的士太贵了,腿脚不灵了,孩子不在身边,去趟医院跑趟市场,不自己开点啥根本没法过。说到底,是城市和乡镇配套没跟上,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需求也没真正补上窟窿。你不能用一句“安全”把所有不方便都堵死。

回过头来,新规来了,五类低速车明令禁行,都是些什么?无牌无证、超标、改装、安全隐患、还有不合标的。白话点说,就是这一路子野路子的车都不能上路了。不是说电动车都不能骑,是那些胡整胡造的、瞎买瞎拼的,得打住。不少人一听说禁了急眼:我这车你给我咋整,退给谁?这也是现实的问题。

但你也得明白,人命关天,公共安全是大于个人方便的。你家老爸老妈今天方便了,全城市的交通却乱套了,成本其实全民在承担。咱老百姓最怕啥?怕出门不安全,怕孩子被撞,怕父母没保障。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只不过有些事,你没被砸到,觉得无所谓,被砸到才喊天理不公。

说到这儿,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么多年“老头乐”整治来整治去,总是治不彻底?背后是需求没被满足。用一句最直白的话就是:你禁一辆“老头乐”,但没给他更方便的替代方案。老人想走哪就能去哪,基本不现实,公交不可能到家门口,社区班车也不够普及。到头来,禁了“老头乐”,省了事故数据,心里却多了个大疙瘩。

所以我就想问,官方下这么大决心,真的能配套把老人出行问题一块解决了么?你不给人行的路,叫人别骑车,合适么?禁令一刀切简单,难的是把人心安顿好、生活安排顺。你让人主动报废车辆,给点补贴,到底是多少?是意思意思还是能添得起个新交通工具?这都不是虚的。

再仔细琢磨,新规其实开了个口子:只要车辆合规,安全都达标,还是可以合法上路的。这么看,其实不是禁掉全部“老头乐”,而是要它正规化,别再是地下生产、乱拼乱装。那问题又来了,这些达标的低速车有多少人买得起?便宜的你禁了,贵的又不是所有老人敢花钱买的,这不还是回到老问题——穷人、老人的出行成本其实更大了。

你再看看年轻人,谁还买这种低速车?基本没有。用脚想都知道,这玩意老人用,就是因为便宜、简单、不查。等你一正规化,考驾照、办保险、买车牌,全部弄齐全,七七八八加一块,哪还有那么多买的人。最后变成“合规的没人买,用得着的买不起”,就成了纸面政策。

可要是不管呢?让全城市到处飘“老头乐”,谁开车都跟打游击一样,急死个人。城市管理推动社区巴士、老年代步车入户,APP定制公交,这些措施大家说了十几年,有多少真正覆盖面广?老人家最怕啥?怕就医难、出行苦,怕连买菜都要求人。家里有老人,哪个子女不焦心?

老头乐被禁,老人出行难,配套措施能否跟上-有驾
老头乐被禁,老人出行难,配套措施能否跟上-有驾
老头乐被禁,老人出行难,配套措施能否跟上-有驾

换个角度,这事还真不是单靠政策能解决的。你看看发达国家,谁不是公交、地铁直达社区,残障通道一个不少,安保完善,老人出行不靠自家小车。中国地儿大人多,照搬也不成。但终归来说,目前“老头乐”这玩意虽然有安全隐患,但能承接个过渡作用。真要禁得死死的,配套方案没跟上,最后躺枪的还是最弱势的那一批老年人。

你怎么看这个事?你觉着,该彻底禁掉所有低速车,把安全第一贯彻到底,还是该允许合规车辆上路,再对乱来乱造的坚决整治?其实我们都懂,不怕禁,而是怕禁了之后,根本没有后路。谁也不愿家里老人出个门还要冒险,老百姓想的都简单:安全、便宜、方便。

对策怎么走?可能最实际的办法,是给老人搭起更好的出行桥梁。比如社区公交进小区,车次多一点;对于特别不便的老人,居民区可以组织拼车送诊或者便民接送服务。改造现有“老头乐”,让厂家按标准来,哪怕贵一点,安全一点,子女也愿意买单。别一刀切,全盘否定。

孩子该做啥?关心一下爸妈的出行问题,别把政策解读全扔给老人自己对付。帮忙找找更安全的出行方案,哪怕多出几分钟时间,多掏一点车费,其实就是孝顺的一种方式。他们年轻时帮我们,老了我们是不是应该替他们操心点?

政府部门这回下狠手也没错,乱象得治,安全第一。但治乱最好的方法一定不是堵死出路,而是把更好的路提前铺出来。相信只要政策配套做扎实,老百姓是能认可的。“老头乐”横行曾经有它的时代背景,现在该变通的变通,该淘汰的淘汰,真正让老人便利安全地出门,比什么都强。

再往后看,说不定有那么一天,城市里的老人出行,不再靠低速电车,不再冒险骑车穿梭,而是能够像欧洲日本一样,坐上直达社区的无障碍公交,或者政府补贴的老年专车。到那时候,“老头乐”也就成了历史的记忆。你觉得呢?

一句话结尾,别等禁令之后才后悔,谁都盼着老人能安心走出家门,也能平安回到家里。咱们年轻人不妨多为父母想一层,也希望政策能多走一步,这样的治理才能既管住了安全,又保住了人情。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