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电车,能薅羊毛了!
工信部日前释出新名单,钦定了哪些新能源车能免购置税。
这可不是毛毛雨,毕竟动辄十几万的家当,能省一笔是一笔。
但蹊跷也来了,为啥偏偏是这些车雀屏中选?这购置税减免的背后,莫非藏着什么玄机?
先聊聊这购置税。
对于想尝鲜电车的朋友来说,这减免政策简直是及时雨。
白捡的银子,谁会嫌多?
但定睛一看那洋洋洒洒的名单,你会发现,入选的车型绝非只是挂着“新能源”的羊头这么简单。
这背后,实则是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鼎力襄助,说白了,就是力挺大家拥抱更环保、更节能的车。
这政策也历经了迭变,从最初的鼓励“有”,到如今的苛求“优”。
往昔可能只要沾边新能源就能减免,现在对技术、能耗、安全都祭出了更高的门槛。
有人摇旗呐喊,这政策妙啊,能催生技术革新。
诚然,车企为了能挤进这扇窄门,势必会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毕竟谁也不想与这波红利失之交臂。
但也有人嘀咕,这会不会滋生新的不均等?
那些名落孙山的厂家,是不是更难在这夹缝中求生了?
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看。
一方面,政策势必会青睐那些“佼佼者”,这是市场经济的铁律。
资源总是会向头部玩家聚拢,这能加速行业的优胜劣汰,让真金不怕火炼的企业脱颖而出。
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对那些中小玩家视而不见,它们纵然体量小,但在技术创新上可能更具爆发力。
倘若政策只是一味地扶持巨头,可能会扼杀一些潜在的创新萌芽。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诘问:准绳。
这份名单的准绳究竟为何?
执牛耳者又是何方神圣?
这准绳是否足够公开、公正?
倘若标准拟定得不够周全,可能会导致一些真正的好货被拒之门外,反倒让一些“关系户”蒙混过关。
再者,我们还需顾及消费者的择决权。
倘若消费者只能在名单里的车型中挑拣,那岂不是束缚了他们的手脚?
归根结底,每个人的需求都千差万别,有人偏爱续航长的,有人钟情于颜值高的,有人看重性价比高的。
倘若政策过度干预市场,可能会导致产品千篇一律,消费者反倒没了选择的余地。
回溯往昔,类似的产业政策屡见不鲜。
早些年,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无不是为了提振消费、扶掖产业。
这些政策在短期内确乎奏效,但也暴露了一些痼疾,譬如骗补、产品粗制滥造等等。
是以,这次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也要引以为鉴。
要确保政策的明镜高悬,要加紧对企业的稽核,要赋予消费者更大的自主权。
归根结底,政策的初衷是为了让整个行业康健发展,而非为了偏袒某几个企业。
要让市场充分发挥其调节作用,让消费者用腰包投票,方能真正驱动技术革新,让消费者坐享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新能源汽车是浩浩荡荡的时代洪流,但如何让这股洪流更加稳健、更具持续性,需要我们更加冷静、更加开诚布公地审视。
别光盯着名单里的车型,更要关注名单背后是否秉持了公平、透明和选择。
这不仅仅是买车省钱的小事,更是攸关整个产业兴衰的大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