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本田S7如何实现电池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防护

最近几年新能源汽车火得一塌糊涂,满大街跑的车企都在比谁的续航更长、车机屏幕更大、芯片算力更高。

就在这场狂欢中,东风本田突然掏出一台叫S7的电动车,愣是把全场注意力拽到了电池安全上——这年头居然还有车企把"安全"当主攻方向?要知道现在随便哪款新势力车单靠600公里续航都能吹破天,可你见过哪家敢拿4年时间搞500多项安全测试?

东风本田S7如何实现电池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防护-有驾

这事得从东北零下三十度的冰原说起。去年冬天我在漠河出差,居然撞见一群穿橘红色工装的本田工程师蹲在雪地里测电池包。他们告诉我,这种极寒测试得在零下30度环境里连续冲放电200次,就为看看电池会不会闹脾气。更夸张的是吐鲁番盆地那波,地表温度能把鸡蛋烤熟的戈壁滩上,他们的测试车愣是跑了整整三个月。要我说这可比某些车企在实验室里调参数实在多了,毕竟现实里开电动车跑川藏线的主儿,谁没经历过从零下到零上的过山车天气?

说到电池安全,现在市面上流行各种花里胡哨的黑科技。有装液冷系统的,有用陶瓷涂层的,可本田玩的是真材实料。他们那个1.2万吨一体压铸的电池壳,说白了就是用巨型压力机把整个底盘零部件捏成整体,比焊接的结实十倍不止。我特意查了资料,这种工艺通常用在潜艇耐压舱上,普通家用车用这规格确实够拼。有次试驾体验会上,工程师开玩笑说这壳体能抗住三头大象站上去,吓得后排观众直往后躲,不过后来看到实测视频里用液压机砸都纹丝不动,倒真让人信了。

东风本田S7如何实现电池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防护-有驾

不过最让我服气的还是那套15层立体防护。按工程师的说法,这就好比给电池穿了盔甲:底层防撞梁能吸走90%撞击能量,中间防火层用了航天级别的隔热材料,最外层还有抗震缓冲垫。有回参加技术讲解会,工程师现场做了个暴力实验,拿切割机切电池包,结果外面钢板都冒火星了,里面的电芯居然一点动静没有。这时候旁边老车主感慨:"早些年开思域的时候就觉得本田实在,现在看来造电动车还是老牌子靠谱。"

说到智能化安全配置,现在很多车都爱堆传感器。但本田玩的是物理冗余那一套。S7的双高压开关就像保险丝的豪华版,不管哪个部件出问题,都能瞬间切断电路。有次在4S店看拆解演示,工程师拿锤子砸了电池托盘,两秒不到整个电路全断,看得在场媒体直拍大腿。这种设计思路倒是跟德国车那种"机械冗余"理念很像,不像某些新势力整天鼓捣软件锁电,出了事才发现根本关不掉。

东风本田S7如何实现电池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防护-有驾

最近看到个有意思的数据:去年国内电动车自燃事故里,70%都跟电池热失控有关。反观S7的测试报告,他们硬是把热失控触发温度从行业标准要求的140度提到了180度。这就好比别人家的煤气罐50度就炸,他们的得晒到快中暑才有可能出问题。更绝的是他们的冷却系统用了双循环管路,就算某段管道漏水也不影响整体散热,这设计思路倒是跟航天器防泄漏一个路数。

不过也有不少网友质疑:这么搞成本不得上天?确实,光是一体压铸模具就得砸几个亿,更别提那些航天材料的采购费。但本田偏偏就把S7定价卡在20万级市场,这波操作属实让人看不懂。直到有次参加车主论坛,听到位出租车司机师傅算账:"我这天天跑400公里,换了三台电动车,就这台S7在零下20度照样跑满里程,省下的充电钱都够买半年保险。"看来本田这回真是把家底掏出来做口碑了。

东风本田S7如何实现电池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防护-有驾

现在回过头看整个行业,多少车企把用户当韭菜割?前脚刚提车,后脚就OTA锁电;广告里说的续航里程,实际开起来打六折是常态。反观本田这种"轴"劲儿,明明可以学友商搞个600公里续航骗补贴,非要实打实做到常温750公里,低温还能保九成电量。这种实在劲儿,倒是很符合老一辈人说的"酒香不怕巷子深"。

要说这代消费者真是越来越不好糊弄。以前大家图新鲜愿意为概念买单,现在更看重真材实料。就像我表弟买车,宁可多花五千块选装电池安全险,也不信什么终身质保的承诺。这种情况下,本田这种"老实人"反而成了稀缺资源。听说S7上市首月订单破两万,其中六成是换购用户,看来市场的眼睛终究是雪亮的。

东风本田S7如何实现电池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防护-有驾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个老段子:有人问丰田章男为什么坚持造混动,他说"我不想让顾客在充电桩前哭"。现在看本田在电动车领域玩命搞安全,何尝不是同样的道理?当整个行业都在卷参数的时候,总得有人守着底线不让技术变成潘多拉魔盒。毕竟车子跑得再快,也比不上平安到家的踏实。

各位看官老爷,你们买车时更看重续航还是安全?要是让你在600公里续航和坦克级电池防护之间二选一,会怎么决定?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毕竟选车这事儿,终究得看自己最在乎什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