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北京越野BJ30旅行家上市,官方价区间9.99万至13.69万,定位十万级超大空间轻越野SUV。这个定位不是喊口号,而是给城市人一个有后备箱的周末野营工具。开门时,我的手指触到车门边缘的冰凉铝材,像从冷库里拉出的一块钢。
展车前,我和销售搭话。销售:这空间不小吧?我答:第二排放倒后能成1.92米的床吗?这话说完,我心里已经在算周末的野营布置了。你们呢,遇到这种家用越野该不该更敢想一点?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展车内饰的脚垫边缘有一圈薄薄的灰尘,说明这是最近的试乘用车。你们在城市里会需要这么大空间吗?
官方数据:车身长4730mm(样本少),轴距2820mm(样本少),第二排放倒后容积1496升(估算),1.92米纯平床长度(体感),空间利用率66%(估算)。
与同价位的同类SUV相比,实操差别很明显。BJ30把第二排放倒后几乎拉成一整块床,地板更平整,夜宿载物都顺手;而同价位的对手,放倒后往往还留有缝隙,装下大件时需要额外挪动两步。一个没细想过的猜测:后悬若偏软,路感会不会更舒适但在大坑里支撑不足(不确定)。
从供应链和研发角度看,背后其实像做饭。原材料涨、芯片缺,产线排得像排队买菜,缺一个配件就要用替代件,成本就反映在你车子的细节里。比如座椅缝线、车门开启的回弹,都是这个攒饭菜的过程里出来的。
我说过整车终身质保覆盖99%以上零部件有点过。边界要以官方细则为准,易损件和一些核心部件的覆盖还得看条款。(这段先按下不表)你们会不会把这类承诺当作唯一购买理由?你们更在意油耗还是越野能力?
我刚翻到笔记的一页,手写的时间线里写着质保细则更新计划几个字,没错,是未来的可能,而不是现在就能落地的确定。说实话,购车时的节奏在这里被放慢了——不是在逛便宜货,而是在等一个更清晰的边界。
小情绪来了点儿:麻烦,很多细节要自己去查条款,越野牌照背后的门槛好像没那么低。又有点小骄傲,觉得这辆车的空间真干净,能把家里的一点点野性带进城市。
临场小计算:油耗5.85L/百公里,8元/L,约46.8元/百公里;若按混动版本,保守估计降到约30–35元/百公里(未考虑维修折旧、路况等)。
同事小赵在一旁说:别把整车质保当成万能钥匙,路上还得看条款。我点头:对,条款像救生圈,穿不穿、长不长都得看清。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手里那张对比清单还没写完,谁来给我一个更简单的判定?(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们愿意把这张床带回家,还是更倾向于折叠后也像普通SUV一样省心?你们对城市里这类越野风格的接受度,到底有多大?如果是你,周末出游的第一件事会放在这车的哪一项上?
若你现在站在路边,看到这段空间设计,你会想象出怎样的场景来用它?你对家用越野车的期待,究竟是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