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挺有意思,说的就是大众汽车。
咱们印象里的大众,造车总是一板一眼,一款车的设计能用上好几年,像高尔夫、帕萨特,每一代都像是上一代的精装修版,变化不大。
可这次,他们好像突然想通了,准备给自己旗下的纯电SUV,也就是ID.4,来一次堪称“脱胎换骨”的大手术。
这台车2020年才上市,到现在也不过五年的光景,按理说也就是做个小改款,换换灯、改改保险杠就得了。
但大众这次却说,要把它从里到外全部换掉,变成一台“完全不同的车”。
这就让人纳闷了,这台ID.4在欧洲卖得可是相当不错,今年上半年销量仅次于特斯拉Model Y,算得上是台畅销车。
好端端的,为什么要下这么狠的手?
这背后,其实藏着大众深深的无奈,和一次迟来的反思。
这事儿还得从大众设计总监安德烈亚斯·明特的一番公开表态说起。
这位设计界的大佬,最近可以说是进行了一场“自我批评”。
他坦白说,大众早期的纯电车型,包括ID.4和ID.3,在设计上走入了一个误区。
他说,因为电动车没有了传统的发动机,他们就觉得车头可以做得非常短,这样看起来很前卫,也显得车内空间大。
这个想法听起来没错,但实际结果却是一场灾难。
明特解释说,车头是短了,可驾驶员踩油门和刹车的脚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能变。
为了迁就这个短车头,整个仪表台就必须被设计得特别深、特别厚,像一堵墙一样横在驾驶员面前。
这么一来,为了保证视野,前挡风玻璃就只能做得又大又倾斜。
结果就是,这车的前排成了一个巨大的玻璃房,夏天太阳一晒,车里就跟个烤箱似的,空调就算开到最大,也挡不住那种灼热感。
这不仅让车里的人非常难受,还极大地增加了空调的能耗,直接影响了本就宝贵的续航里程。
这番话,可以说是直接说出了无数ID.车主的心声,也等于承认了大众在第一代纯电车型的设计上,确实是考虑不周。
知道了问题所在,接下来的改款方向也就明确了。
新款的ID.4将不再是现在这个看起来圆滚滚、有点像卡通面包车的憨厚模样。
它将全面向一款名为ID. Cross的概念车看齐。
你可以想象一下,ID.Cross就像是一个健身成功后的ID.4,线条更硬朗,肌肉感更强。
这意味着新款ID.4会有一个更长、更有气势的车头,车身姿态也会更低趴、更有运动感。
大众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把ID.4打造成“电动版的途观”。
途观在全球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是什么?
是可靠、实用、造型经典的家用SUV。
大众希望通过这次改款,让消费者一看到新款ID.4,就能联想到途观的成功,从而给它打上一个“值得信赖”的标签。
大众的首席执行官托马斯·谢弗对新款设计赞不绝口,称其“非常美观”,并强调这将是一次“巨大的跨越”,足以说明大众内部对这次改变的重视程度。
如果说外观的改变是为了纠正设计上的根本性错误,那么内饰的革新,则更像是一场对用户体验的“道歉”。
开过现在大众ID.系列车型的朋友,可能都对那个备受争议的触摸式滑块印象深刻。
无论是调节空调温度还是控制音响音量,都需要在一个光滑的面板上小心翼翼地滑动手指,稍不注意就可能操作失误,开车时分心去看,更是存在安全隐患。
这种为了追求所谓的“科技感”而牺牲实用性的设计,在全球范围内都招来了大量的批评。
好在大众这次终于听进去了用户的抱怨。
他们宣布,新款ID.4的内饰将全面更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那些让人怀念的物理按键和旋钮要回来了,尤其是音量控制旋钮。
这个改变看似不大,却代表了大众设计理念的一次重要回归:科技应该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让人去适应它。
这种从用户实际使用场景出发的改变,远比增加一块更大的屏幕要有意义得多。
当然,这次堪比换代的改款,背后还有大众更深层次的战略布局。
我们都知道,大众目前使用的MEB纯电平台,是他们的第一代平台,存在一些先天不足,比如400V的电压架构在充电速度上已经落后于主流的800V平台。
而大众真正寄予厚望的下一代SSP平台,要到2028年才能大规模应用。
在这漫长的等待期里,大众不能坐以待毙。
所以,他们必须对现有的MEB平台车型进行深度升级,提升产品力,以应对特斯拉以及众多中国新能源品牌的激烈竞争。
这次对ID.4和ID.3的大改,就是为了在SSP平台到来之前,守住欧洲市场的阵地。
甚至有消息说,为了集中资源,造型更个性但销量不佳的轿跑车型ID.5可能会被停产,这也体现了大众壮士断腕的决心。
而在这盘大棋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点,是大众针对不同市场采取的差异化设计策略,尤其是对中国市场的“特殊对待”。
大众终于清醒地认识到,用一套设计方案打遍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全球竞争最激烈、消费者口味最挑剔的新能源市场。
根据大众的最新规划,未来欧美市场的车型将采用一套统一的设计风格,而中国市场,将拥有完全独立开发的设计方向。
这意味着,大众在中国的设计团队将获得前所未有的自主权,他们可以不再受德国总部的束缚,而是真正根据中国消费者的审美和用车习惯,来打造专属的车型。
今年在北京车展上亮相的ID. Code概念车,就是这个新策略的最好证明。
它的设计语言充满了未来感和豪华感,与欧洲大众车型的简约风格截然不同。
这表明大众已经明白,在中国市场,如果还拿以前那种保守、中庸的设计来应对,是完全没有竞争力的。
中国消费者见过的“好东西”太多了,他们的审美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大众的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影响力,我们已经从一个单纯的“消费者”,变成了可以影响全球汽车巨头设计战略的“引领者”。
这无疑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