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自2021年起,我们连续发布了三版用户充电行为研究报告,旨在从车主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不同运营商、场站、城市、季节和时间段下的充电行为习惯。此举旨在优化充电网络布局,为运营商、企业和政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以推动新能源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报告核心内容
(一)核心聚焦
本报告重点关注公用充电桩的用户行为。公用充电桩作为面向社会所有车辆提供充电服务的公共场所,其使用情况和用户行为对于整个充电网络的建设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用户充电行为特征亮点
- 快充成为主流选择,占比高达95.4%,慢充使用率持续下降。
- 充电时段有所调整,受电价和服务费上涨影响,下午14:00-18:00的充电时段占比略有下降。
- 公用充电桩中,大功率充电设备占比显著提升,270kW功率以上的充电桩占比达到3%。
- 充电站建设呈现小型化、分散化趋势,规模在11-30把充电枪的场站建设占比显著下降。
- 超过90%的用户存在跨运营商充电行为,平均跨运营商数量达到7家。
- 38.5%的用户有跨城市充电经历,最多跨越了65个城市。
- 随着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的提升,用户的充电焦虑得到有效缓解。
(三)用户充电满意度研究亮点
- 整体充电满意度持续提升,有力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
- 车主在选择充电App时,更看重充电桩的覆盖度和网络布局。
- 71.2%的用户对充电设备电压、电流不稳定问题表示关注。
- 燃油车占位成为首要问题,占比高达79.2%,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设备缺乏维护、插队/抢位等问题也备受诟病。
- 74.0%的用户认为充电服务费较高,对价格敏感度较高。
- 市区公共充电满意度高达94%,76.3%的用户希望加强社区周边公共充电桩的建设。
- 高速公路充电满意度相对较低,85.4%的用户认为排队时间过长。
(四)用户充电行为特征深入分析
- 充电时段特征显示,受电价影响,下午14:00-18:00的充电时段占比有所下降。节假日和非节假日的充电时段趋势基本一致。
- 用户平均单次充电量为25.2度,充电时长为47.1分钟,充电金额为24.7元。与2022年相比,充电量微增,充电时间微降。
- 快充桩与慢充桩的充电量差距大幅缩小,显示出用户对充电时间的敏感性以及运营车辆对快充桩的依赖。
通过本报告,我们得以深入了解电动汽车用户的充电行为特征和满意度情况,为充电网络的建设和优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行业动态,不断完善和优化研究方法和内容,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当然,以下是对原文的修改,去掉了每个标题后面的“。”:
4)充电设施功率使用特征
随着技术进步和用户需求的增长,用户倾向于选择大功率充电桩进行充电。目前,选择120kW以上充电设施的用户占比高达74.7%,相较于2022年提升了2.7个百分点。其中,超充桩的占比也在逐步增加,270kW以上的充电桩占比达到3%,显示出用户对快速充电的强烈需求。
5)充电场所选择偏好
用户在选择充电场所时,更倾向于选择免停车费或限时减免的站点。从场站建设规模来看,11-30个充电桩的场站占比达到31%,较2022年有所下降,显示出充电场站建设向“小型化”和“分散化”的趋势发展。此外,用户偏好配备有增值服务的充电场站,如休息区域、便利店等,以缓解等待充电的焦虑。
6)用户跨运营商充电行为
超过90%的用户具有跨运营商充电的行为,平均跨越7家运营商,最多跨越的运营商数量达71家。这反映了充电市场的分散性,单一运营商的服务半径难以满足用户的充电需求,因此,复合型充电运营平台在市场上受到广泛欢迎。
7)用户跨城市充电特征
38.5%的用户具有跨城市充电的行为,较2022年的23%有显著提升。从跨城率来看,跨4-5个城市充电的用户占比也呈现上升趋势,反映出用户对于跨城市出行的需求增加。
8)充电前后车辆SOC特征
在充电习惯方面,37.1%的用户选择在电池SOC低于30%时开始充电,相较于上一年度的62%有明显下降。这显示出充电设施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和用户对“里程焦虑”的缓解。同时,75.2%的用户在SOC高于80%时停止充电,表明车主对充电效率有了更高的认识,不再追求完全充满。
(5)用户充电满意度研究分析
在用户充电满意度方面,虽然整体超过半数的用户对充电服务表示满意,但仍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充电设施的安全和稳定性、网络覆盖度以及场站管理等方面是用户关注的焦点。在高速公路等特定场景下,用户的充电焦虑更为突出。
三、发展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第一,加强城乡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形成城乡充电“一张网”,优化充电基础设施布局。
第二,探索“统建统营统服”模式,推动社区公共充电设施建设,提高充电设施的覆盖率和便利性。
第三,推进“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形成行业统一标准。
第四,创新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模式,推动充电场站评级体系建设,提升充电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第五,加强智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车网互动协同发展,提高充电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和用户体验。
基于您之前的要求,我将为每个部分添加一些详细的解释、数据支持以及可能的未来趋势分析,以扩展至约2000字的内容。
4)充电设施功率使用特征
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对快速充电需求的增长,大功率充电桩的使用率呈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选择120kW以上充电设施的用户占比高达74.7%,这一数字相比2022年提升了2.7个百分点。这表明,越来越多的电动汽车车主开始倾向于选择大功率充电桩进行充电,以节省充电时间,提高出行效率。
其中,超充桩(即功率超过270kW的充电桩)的占比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超充桩的占比已达到3%,虽然这一比例相对较低,但增长速度较快。超充桩的出现,不仅满足了部分车主对快速充电的极致追求,也进一步推动了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未来,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充电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大功率充电桩和超充桩的占比还将继续提升。这将有助于进一步缩短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提高充电效率,从而推动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发展。
5)充电场所选择偏好
在充电场所的选择上,用户普遍倾向于选择免停车费或限时减免的站点。这一偏好体现了用户对充电成本的关注和对便利性的追求。根据调查数据显示,11-30个充电桩的场站占比达到31%,较2022年有所下降。这一变化反映出充电场站建设向“小型化”和“分散化”的趋势发展。
此外,用户还偏好配备有增值服务的充电场站,如休息区域、便利店等。这些增值服务不仅能够缓解车主等待充电的焦虑情绪,还能提升充电体验,增加用户黏性。因此,未来充电场站的建设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增值服务的提供。
6)用户跨运营商充电行为
超过90%的用户具有跨运营商充电的行为,这一数据表明充电市场的分散性。由于不同运营商的充电网络布局和充电设施存在差异,单一运营商的服务半径往往难以满足用户的充电需求。因此,用户需要跨运营商进行充电。
未来,随着充电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各运营商将更加注重提升充电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同时,通过合作和共享资源,各运营商将逐渐形成更加完善的充电网络,降低用户跨运营商充电的成本和时间成本。
7)用户跨城市充电特征
38.5%的用户具有跨城市充电的行为,这一数据较2022年的23%有显著提升。这一变化反映出用户对电动汽车出行距离和范围的需求增加,同时也对充电设施的覆盖度和充电网络的完善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充电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跨城市充电将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各城市之间的充电设施将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更加完善的充电网络。同时,各运营商也将加强合作和共享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跨城市充电服务。
8)充电前后车辆SOC特征
在充电习惯方面,37.1%的用户选择在电池SOC低于30%时开始充电,相较于上一年度的62%有明显下降。这一变化表明用户对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信心增强,“里程焦虑”有所缓解。同时,75.2%的用户在SOC高于80%时停止充电,这一数据也反映出用户对充电效率的认识提高。
未来,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充电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用户对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信心将进一步增强,“里程焦虑”问题将得到进一步缓解。同时,充电设施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服务也将进一步提升用户的充电体验。
来源:网络
|人工智能|视觉算法|大数据|充电桩|储能系统集成|智慧充电运营平台|
|新能源电动汽车||新能源||智慧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运营平台建设|
华远系统是致力于人工智能(AI算法以及流媒体技术),信息软件技术,新能源、物联网等领域的集成商,在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停车,充电桩(储能充电站/光储充)及充电桩软件管理平台,储能系统集成,车联网有整套解决方案以及成功的项目案例。
说明:本文章所引用的资料均通过互联网等公开渠道合法获取,仅作为行业交流和学习使用,并无任何商业目的。其版权归原资料作者或出版社所有,小编不对所涉及的版权问题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若版权方、出版社认为本文章侵权,请立即联系小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