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搞打新的朋友们,肯定都盯着一个名字:联合动力。
这家公司刚刚申购结束,中签率低得吓人,只有0.03%,差不多三千多人抢一个名额,比抢网红奶茶还要狠。
其实背后操盘的人是从华为出来的湖南大佬朱兴明,当年他从华为离开开始创业,如今准备带着他的第二家公司上市了。
表面上看这“二次敲钟”像是顺风顺水,可谁能保证背后是真牢靠还是吹出来的泡沫呢?
从华为出来的“拆家”高手
说起朱兴明这回动作,还得扯到二十年前,那会儿华为把电气业务甩给了外企,他带着十六个老伙计跳出来,自个儿整了个汇川技术。
特别有趣的是,这帮人里差不多个个都有华为经历,所以汇川一直被冠上了“小华为”的名号。
起先他们折腾电梯变频器,紧接着盯上了新能源车的电机和电控。2009年悄悄成立了新能源部门,那会儿电动车还不算火,这眼光真是毒得很。
到了2021年,他们干脆把这部分业务单拎出来,变成了如今准备上市的联合动力。
业绩坐火箭,全靠抱对大腿?
近几年联合动力的业绩飙得跟坐火箭似的,2022年还亏了1.8亿,到2024年就赚了9.36亿,三年时间营收从50亿飞涨到161亿。
这增长劲头儿,得多亏理想汽车,去年单是理想就贡献了三成出头的收入,叫它最大“饭票”那可一点儿不夸张。
不过光指望一家撑着也不保险,前些年威马汽车挂了,联合动力一口气计提了3.3亿坏账,简直就是白忙活了好几个月。
幸亏他们客户挺多,广汽、奇瑞这些大牌厂商都在合作,连大众、保时捷这些洋品牌也开始进货,算是没把所有鸡蛋都拢在一个篮子里。
降价卖货还能赚钱?这里面有门道
还不止这些,留意点的人会发现,联合动力的电驱系统价格越卖越低了。
2022年一台卖5160块,到了2024年降到3764块,差不多便宜了三成左右。奇怪的是,明明价格降了,利润却反而涨了,这账怎么算出来的呢?
原来他们用的是量大压价的策略,销量从89万台猛增到371万台,直接翻了四倍还多。卖得多了,采购成本降下来了,生产效率也提升了,单位成本自然降了不少。单台赚得少了点,可总利润反倒涨得更高了。
别人都自己干了,这生意还能做吗?
现在车企都玩得溜了,不爱老是买别人的零件,纷纷动起自家研发来,广汽搞起了锐湃动力,小米也自个儿琢磨电机,连理想都和联合动力合伙建厂,慢慢地想把技术牢牢抓在手里。
光从数字上瞅,就能看出端倪,第三方供应商的市场占比从2021年的42%跌到了现在的32%。
幸亏联合动力早做打算,在匈牙利和泰国设厂,把产品销往欧洲和东南亚,去年海外收入猛增了差不多450%,他们这波“走出去”的动作真的是下对了棋。
上市不是终点,是新的闯关开始
这回联合动力打算筹48亿,估值最高能冲到485亿,这些钱大头用来盖厂房、搞技术研发,还得开拓海外市场。
朱兴明父女靠着掌控汇川技术,间接握紧了联合动力的发言权,这种架势既能守住话语权,又能让新公司自主发展,计划安排得相当巧妙。
可上市只是起点,后头的难题不少,车企越来越爱自己做零件,价格战打得相当激烈,整车厂利润率也从5%滑落到4.3%,上游供应商的压力那是不用说的。
现在联合动力能不能抗住这阵风,关键还是看研发的投入能不能变成真本事。
结语
那些从华为走出来的创业老兵,扛着新公司闯进资本市场,这背后藏着时代的机遇、商业的聪明劲儿,也隐藏着没人注意到的风险。
就跟打牌似的,手上拿着好牌,能不能赢,还得看接下来咋出招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