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国内车企比作一场牌局,那奇瑞绝对算得上是牌风持重的那一位。4月销量堪堪过20万,同比增长一成有余,看起来风平浪静,甚至透着股“老僧入定”般的稳妥。但细究这堆数字,你会发现,这“持重”里,着实暗藏玄机。
说奇瑞“稳”,并无甚夸张。稳居中国品牌探花之位,铩羽而归的出口量也傲视群雄。但这种“稳”,冥冥中也化作了一道“符咒”。提及奇瑞,不少人脑海中浮现的,是“技术控”,埋首于研发,产品皮实耐用,但总觉得少了点“爆款”的因子,欠缺了那么一股子“舍我其谁”的锐气。
这就引出了一个龃龉:稳,固然是上选,但长此以往,会不会沦为另一种层面的“钝”?
端详奇瑞的几项要紧数据。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近九成,出口增势虽依旧夺目,然与比亚迪的鸿沟正以肉眼可见之速弭平。尤以出口为甚,八万七千有余对七万八千之众,优势仅余九千之数,这绝非一个能令人泰然处之的数字。要知道,比亚迪在新能源疆域可是倾力而为,步履迈得那叫一个雷厉风行,奇瑞若欲继续把持出口魁首,恐怕得拿出些看家本领才行。
再看具体品牌表现。奇瑞品牌自是擎天之柱,捷途品牌后劲十足,然iCar和智界,唔,就有点“碌碌无为”的意味了。智界这牌子,背靠华为这棵大树,按理说应自带光环,但实际销量却未能企及预期。这背后,除了友商竞逐白热化,自家兄弟车型“内耗”之外,是否也昭示,奇瑞在品牌运筹和市场区隔上,尚有精进的空间?
掰开了揉碎了说,奇瑞当下恰如一位武功根基扎实,但招式不够眩目的侠客。内力浑厚,但江湖诡谲,单凭内力,有时也抵挡不住人家“亢龙有悔”一通狂轰滥炸。
或有人云,奇瑞的胜算在于“全产业链自研”,执掌核心科技,不仰人鼻息。这自是佳事,但问题是,消费者购车,最终考量的,仍是产品力,是设计、是智能化、是驾驶体感。技术再精湛,倘若无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优势,消费者亦不会慷慨解囊。
与坊间认知相悖,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期许,早已不再囿于“性价比”,而是更高阶的品质感、科技感和品牌认同感。奇瑞若想扶摇直上,则务必在这些维度上狠下苦功。
诚然,奇瑞亦在奋进。譬如,再度谋求上市,便是一次紧要的试水。作为一个主流汽车品牌,却迟迟未能整体上市,这本身就有些差强人意。上市不仅能挹注资金,更能规范公司管治,拔擢品牌形象,招徕更多贤才。
然上市并非灵丹妙药。奇瑞需斟酌的是,上市之后,如何善用这些资源,如何维系技术研发的优势,如何升华品牌竞争力,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变迁。
归根结底,奇瑞要做的,不仅仅是“稳”,更要“进”。这个“进”,非是盲目扩张,而是要择准航向,抓住契机,在新能源、智能化等领域,实现跃迁。
当我们习焉不察地将奇瑞的“稳”视作理所当然时,是否忽略了它背后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在汽车行业这场激烈的博弈中,仅靠“稳”是无法奏凯的,还得有“变”,有“革新”,有那么一股子“敢为人先”的胆略。奇瑞这盘棋,未来如何落子,值得吾辈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