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突然涨价,比亚迪“静观其变”,车市价格战转折点?
6月的尾巴,总是让人有点慌。刚收拾完端午的粽叶,朋友圈就开始流传各种“温馨提示”——说比亚迪7月1日要出新购车政策,老优惠全作废。这种消息一出来,不光微信群炸了,经销商门店也都跟着忙活起来。有人在电话那头催促:“月底前锁定优惠吧,错过就没啦!”还有销售直接放话:“你下单,我们加班到凌晨都行。”听得我手里的咖啡差点撒桌上。
其实5月底那会儿,比亚迪还高调推了个“限时一口价”。22款智驾版车型里,海豹07DM-i降幅直接砍掉5.3万。真心狠。我表弟本来想再等等,这下急得直拍大腿,说怕赶不上末班车。但我又觉得,这年头谁还信什么“一口价”?不是今天限时明天延续嘛。
周末去菜市场买菜,还能听见旁边小哥打电话问家里人,“要不要抓紧把比亚迪定了?销售说今晚不定就没补贴。”连阿姨都插嘴,“现在买电动车就是赌心态啊!”
7月1号到了,我起床第一件事刷新闻,比亚迪居然一点动静没有,也没回应之前网上疯传的那些提醒。平常他们公关部反应快得很,这回倒像啥事儿都没发生一样。有意思的是,经销商嘴里的“一口价”已经悄悄换成别的话术,但补贴还是继续挂着,只不过没人敢保证还能撑多久。
唯一的新动作,就是6月30号晚上突然冒出来个海鸥智驾版的“自在版”,405km续航,没有智驾功能,售价7.88万。不咸不淡地丢出来,看起来像是在给自己留条后路。
但另一边,有些品牌却坐不住了。特斯拉早上忽然宣布Model 3/Y长续航全轮驱动升级,而且Model 3直接涨了一万,从27.55万变成28.55万。我身边有朋友一直盯着特斯拉犹豫,这一下彻底懵圈,本来以为会等到降价,现在可好,还反向操作来了波涨幅。“这是不是预示着价格战真的缓一缓?”他问我。我摊手,说现在连天气预报都比预测车市准。
回想5月23日那个下午,我正琢磨今年到底该不该换台新能源通勤用。当时看到比亚迪官宣活动截止日期写得清清楚楚——6月30日止。所以这两天经销商喊最后机会,其实也算是按规矩办事,并非空穴来风。不过这些年被各种先享、限时、秒杀轰炸多了,对这种促销话术总觉得有点麻木,就像超市永远在打折一样,很难认真对待。
可惜今年的大环境和往年又完全不同。从5月底开始,中汽协和工信部频繁发声,说要遏制恶性价格战。这么多年卷下来,不管厂商还是消费者,都多少累觉无力。一方面,是舆论压力四面八方;另一方面,据花旗分析报告,到五月底国内库存量已经60多万辆,而2025年的销量目标据说高达550万辆。这数字看着挺吓人,一想到堆积如山的新车,不禁替厂家的库房捏把汗——卖慢一点,可咋整?
所以现在网上流传的那些通知,还有厂家至今保持沉默,都显得格外真实。有时候越安静越让人琢磨:到底是真准备憋大招?还是只是按兵不动观察局势?这种气氛,就像夏天暴雨前闷热压抑,让人喘不过气来,却偏偏什么雷声也没有响起。
仔细数数,今年围绕新能源车型,各种所谓“先享”、“一口价”、“惊喜补贴”层出不穷。但大家心知肚明,大多数时候这些词只是个幌子,用于制造紧迫感,好让犹豫的人尽快掏腰包罢了。而且每次到期之后,要么延期,要么改头换面再推出新名目,你方唱罢我登场,从未停歇过一天。所以不少朋友私下嘀咕,“以后只看落地成交,不信任何宣传。”
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算盘,无论是销量冲刺还是库存压力,都离不开一个字:卖。而消费者图啥呢?自然希望用最划算的钱拿下最合适自己的产品。所以哪怕官方暂时收敛锋芒,那股围绕价格展开的小动作、小博弈肯定不会消失太久,只不过形式或许更隐蔽、更灵活而已。“卷”的本质并不会因为几句呼吁或者某次调整真正结束,只会周期性地休息一下,然后继续重启新的一轮较量而已。
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同事A刚订完王朝网某款车型,他媳妇担心得不得了,总怀疑明天又会降更多;同桌B则抱怨自家老爸天天盯盘行情,把买辆电动车搞成炒股似的,一根筋死磕最低谷。他们争论半天,也没人能猜透下一步走势。我插一句:“市场就是这样,对弱者从来没有温柔这一说。”
写到这里窗外飘起阵雨,有种闷热散开的轻松感。今年这个节点,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暗潮涌动。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人在最近抢单或者纠结观望,又或者干脆放弃等待另寻它路?
对于普通家庭新能源汽车这场漫长赛跑,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有些选择需要勇气,有些则靠运气,还有一些纯粹凭感觉。如果让我选,现在只想安安心心开好现有的小白(我的代步),少操点闲心,多留意油盐酱醋与孩子笑脸就够啦!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汽车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