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国内电动车电机装车量统计出炉,比亚迪旗下的弗迪动力以173.7万台的装机量和27.7%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华为则以38.3万台的装机量和6.1%的份额位列第二。其他上榜企业包括汇川联合动力、特斯拉、联合电子、格雷博、汇想和蜂巢易创。比亚迪作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企业,其汽车几乎都采用自家电机,因此市场份额高居不下。华为虽然不直接造车,但其电机不仅用于自家鸿蒙旗下的汽车,还被理想等品牌采用。汇川联合动力的电机则被小米等车型使用,使其超过特斯拉成为国内第三。从整体来看,上榜企业多为国内厂商,国外企业市场份额较低,显示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的强大实力。华为在电动汽车三大件(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电机电控)上均有突出表现,尽管未涉足电池领域,但其在新能源领域的综合实力不容小觑。
---
2025年上半年,国内电动车电机装车量统计结果一出,比亚迪旗下的弗迪动力毫无悬念地拿下了第一,装机量高达173.7万台,市场份额达到27.7%,几乎是断层式领先。紧随其后的是华为,装机量为38.3万台,市场份额6.1%,位列第二。再往后是汇川联合动力、特斯拉、联合电子、格雷博、汇想和蜂巢易创等企业。这份榜单不仅展示了国内电动车电机市场的格局,也揭示了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的强势崛起。
比亚迪的表现并不让人意外。作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企业,比亚迪的汽车几乎都采用自家电机,装机量自然高居不下。弗迪动力的市场份额几乎是第二名的四倍,这种领先优势在短时间内很难被撼动。比亚迪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整车制造能力,更在于其垂直整合的供应链体系,从电池到电机,再到电控系统,比亚迪几乎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的所有核心技术。
相比之下,华为的表现则让人有些意外。虽然华为一直强调“不造车”,但其在电动车领域的布局却十分深入。华为的电机不仅用于自家鸿蒙旗下的汽车,还被理想等品牌采用。38.3万台的装机量虽然与比亚迪差距较大,但考虑到华为进入这一领域的时间并不长,这样的成绩已经相当亮眼。更重要的是,华为在电动汽车三大件——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和电机电控——上均有突出表现。尤其是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华为被认为是第一梯队,甚至可能是全球领先。鸿蒙座舱也以其强大的智能化和用户体验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尽管华为在电池领域没有过多涉足,但其在新能源领域的综合实力已经不容小觑。
汇川联合动力的表现同样值得关注。作为国内第三大电机供应商,汇川的装机量超过了特斯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企业在电动车核心零部件领域的竞争力。汇川的电机被小米等品牌采用,这也说明国内新兴电动车品牌在供应链选择上更倾向于本土企业。特斯拉虽然在全球电动车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但在中国市场的电机装机量却未能进入前三,这或许与其供应链策略有关,也反映了国内企业在电机技术上的快速进步。
从整体来看,这份榜单的最大特点是国内企业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除了特斯拉,其他上榜企业均为国内厂商,国外企业的市场份额相对较低。这一现象不仅说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更表明中国在核心零部件领域也已经“支棱起来”了。电机作为电动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其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直接关系到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国内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崛起,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再需要过度依赖国外供应链。
华为的案例尤其值得深入分析。作为一家以通信技术起家的企业,华为在电动车领域的布局看似跨界,实则有其内在逻辑。电动车作为智能终端的一种,其核心在于电控系统、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技术,而这些正是华为的强项。华为通过提供电机、电控系统和智能座舱等核心部件,实际上是在为整个电动车行业赋能。这种“不造车,但赋能造车”的策略,不仅让华为避开了整车制造的激烈竞争,也使其在电动车产业链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比亚迪和华为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两种发展路径。比亚迪走的是垂直整合路线,从电池到电机,再到整车制造,几乎所有的核心部件都自主研发生产。这种模式虽然投入巨大,但一旦形成规模效应,其成本优势和技术壁垒将非常明显。华为则走的是技术赋能路线,通过提供核心部件和技术解决方案,帮助其他企业造车。这种模式虽然不直接参与整车制造,但其技术影响力和市场渗透力同样不可小觑。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企业在电机技术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装机量上,更体现在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上。以华为为例,其电机不仅在性能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还在能效和可靠性上表现出色。这种技术优势不仅让华为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也为其未来进军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同样,比亚迪的电机技术也在不断迭代升级,其最新一代电机在功率密度和能效比上已经达到了行业顶尖水平。
当然,国内企业在电机领域的崛起,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随着全球电动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特斯拉、博世等国际巨头在电机技术上的积累依然深厚,国内企业要想在全球市场占据更大份额,还需要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上继续努力。此外,随着电动车市场的逐渐成熟,消费者对电机性能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如何在保证性能的同时降低成本,将是国内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总的来说,2025年上半年国内电动车电机装车量统计结果,不仅展示了国内企业在电机领域的强势崛起,也揭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比亚迪、华为、汇川等企业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技术实力,更在于其战略眼光和市场布局。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国内企业在电动车核心零部件领域的表现值得期待。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不仅改变了全球汽车市场的格局,也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从电机到电池,从电控系统到智能座舱,中国企业在电动车核心零部件领域的突破,正在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或许,未来的电动车市场,将不再是“谁造车谁赢”,而是“谁掌握核心技术谁赢”。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