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口出来,满眼电动车,却见不着一辆共享单车,这不是开玩笑吧?”在上海浦东的惠南镇,每天清晨和傍晚,通勤大军如潮水般涌出16号线地铁站。可让人纳闷的是,这个常住人口超过35万的小镇,竟然连一辆共享单车都没有。居民小李摇头感叹:“要么买台电瓶车,要么等公交,一到晚上就麻烦了。”而旁边的大妈则打趣说:“我们这儿是‘最后一公里’变成‘最后靠腿’!”这么热闹的地方,为啥偏偏没了共享单车?难道真是“用脚投票”吗?
居民有需求 现实却尴尬
别看惠南地铁站外人来人往,但对于不少本地居民来说,“下班回家路上少点啥”,答案就是缺少方便的短途交通工具。“我家离地铁两公里,每次不是骑自家电动车,就是跟着公交挤半天。”横店群演张某透露,他经常夜里收工回来,发现想骑个共享电动车直接被提示“驶出运营区,加收20元调度费”,顿时觉得钱包也跟着心疼。
不仅如此,小区里的年轻白领吐槽得更直白:“去超市买菜、接娃放学,全靠自己的两条腿。有时候真羡慕隔壁川沙新镇,人家那边1200多辆共享单车随便挑,我们这儿为啥就零投放?”
企业为何“不感冒”?
其实,共享单车公司并非没考虑过这个市场。查阅权威媒体报道,《2023年上海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服务质量评价报告》显示:像轨交16号线惠南站、野生动物园站这些郊区点位,共享单车辆日均周转率还不到1次/天。企业负责人王先生坦言,“早高峰进城潮水般的人流,把所有车辆都带走了;晚上再调回来,不仅空驶率高,还要专门派运维人员跨十几公里拉回散落在农村的小黄、小蓝。”
更扎心的是,本来惠南建成区面积就只有6平方公里,大部分生活圈步行10分钟能横穿全镇。不少老街巷窄得只能容下一排小轿车,如果再加上一堆乱停乱放的自行车,那场面……用当地阿姨的话说就是,“堵得连蚂蚁都爬不过去!”
政策规划里找不到身影
细看2024年工作报告,上上下下2.3万字,没有出现过一次“公共自行车”“共享两轮”等关键词,只字未提相关内容。这说明什么?政策层面暂时还没把它当回事,也难怪企业进驻积极性不高。
反观邻近川沙、周浦等区域,不仅早早划定电子围栏停车点,还成立管理队伍专门治理乱停乱放问题。一位物业经理刘女士告诉记者,他们社区每月都会联合巡查,对违规停放及时劝导整改。而在惠南,这些配套设施和管理机制目前还是空白。
破解之道:试点先行+多方联动
那么,有没有办法让大家既能轻松接驳,又不至于添堵呢?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经验,在核心区域内开展小规模试点,比如先引入500辆左右,并设立智能电子围栏停车位。“这样既可以测试实际需求,也不会造成大规模闲置或混乱。”某运营商项目经理表示。
此外,道路狭窄的问题不能忽视。建议牵头增设非机动车专用停车带,在学校、商圈和交通枢纽附近优先布局,同时发动社区志愿者参与日常巡查——毕竟群众力量才是真正的“超级充电宝”。
当然,要让企业愿意扎根郊区,还需出台一定补贴或税收优惠政策,让他们看到长期收益空间。同时建立动态考核机制,根据使用效率灵活调整投放数量,让市场良性循环起来。
理想生活谁不向往?
有人会问,一座三十多万人口的大镇真的养不起几百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