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铁拳,一顿胖揍

这事情发酵一段时间了,就是国内报道不多,但我觉得还是值得探讨一下。

据澳大利亚媒体报道,五家中国新能源车企未向独立汽车维修商披露车辆维保所需的信息,违反了竞争规则的要求。

资本主义铁拳,一顿胖揍-有驾

根据《竞争与消费者法》,车企必须向独立维修商提供最新的诊断、软件与技术信息,以便其对在澳销售的车辆进行保养和维修。

然后这5家中国新能源车企涉嫌垄断售后维修业务,面临最高1000万澳元(约合 4700 万元人民币)的罚款。

至于哪5家,大家自己搜一下就有了,我就不点名了。

中国的这些新能源车到底是不是涉嫌垄断,还是说只是那些资本主义国家看我们好起来了故意找茬,我觉得这东西公道自在人心。

跟这些天闹得沸沸扬扬的预制菜一样,贾老板说西贝没有预制菜,但西贝的这些菜是不是预制菜,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

我倒是想到几个新闻,一名汽修博主“龙哥”因拍摄新能源车维修视频被三家车企起诉,上海两名技师因解锁电池包被判“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缓刑期内还要“踩缝纫机”……

这些案例的背后,折射出新能源汽车维修领域的“高危”现实。 据统计,全国已有超40万家汽服店被迫下架电池维修业务。

更令人震惊的是,车主即便花钱买车,也可能失去“维修自由”。

新能源车企限制第三方维修的背后,有明显的商业考虑。

三电系统、软件升级、高频易损件,贡献了新能源车企40%以上的售后毛利,一旦开放数据,第三方分食,盈利模型可能塌方。

此外,围绕维修垄断的利益,这些电车厂甚至故意把一些易损件设计得特别“易损”。

比方说一体式的大灯,不管哪个位置磕碰到一点,不好意思整个模块全换,换一下就是好几万;

再比如后保险杠,很多电车后保险杠的位置居然缩在后备箱后面,如果发生碰撞,先碰到后备箱再碰到保险杠,实在不知道保险杠的意义在哪里。

车企们可以肆无忌惮地搞这种反人类设计,关键在于它们有维修垄断权,怎么修,修多少钱都它们说了算,消费者根本无法从第三方得到一个客观的结论。

这倒是让我想到一个非常相似的事情,七叔以前在一家外资电梯公司当牛马,老工程师跟我讲了一个故事。

以前的电梯维保也必须是本公司干,有一次业主的电梯坏了,让老工程师去维修。

查了一圈,发现原来是主板上的一个电容烧了。

正确的维修方法是不是把坏掉的电容拿出来,再焊接一个好的电容上去?

一个电容5毛,所以成本5毛。

不不不,老工程师的做法是,先墨迹大半天,从上到下各种检查,然后把整块主板全部换了,报价3000,不算差旅费。

客户欣然付款。

所以当时的电梯维保反而是整个公司最赚钱的项目,于是在一些设计上,故意设计成易损件,以此提高维保的收入。

后来2014年1月1《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正式颁布,其中规定只要取得许可的安装、改造、修理单位就可以对电梯进行维保。

于是越来越多的三方公司进入这个行业,最后维保部分基本上都被电梯公司外包出去了,因为实在赚不到钱。

那么国内在汽车维修领域是不是没有相关的法律呢?

其实是有的。

《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封锁或者垄断机动车维修市场。托修方有权自主选择维修经营者进行维修。除汽车生产厂家履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汽车质量“三包”责任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指定维修经营者。

传统油车都可以遵守,奈何新能源车跳出法律框架,有种你去告我呀?

一告一个不吱声,这更是助长了电车维修垄断的气焰。

最后导致“自行换个雨刮器,都无法享受三电终身质保的条款,雨刮器必须用原厂的才行”,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事件出现。

你说电车维修的问题,到底是企业的问题还是法律的问题?

我觉得都不是,企业追求利润不择手段,法律已经明确了条条框框,但依然沦落到这种地步。

因为要发展电车,所以各种绿灯,最终承担后果的只能是消费者。

现在资本主义那边却给你来了一拳,我很好奇这些新能源车企会如何应对。

如果它们认罪认罚,国内是不是会有改变?

如果坚持不认,会不会退出澳洲?

让我们拭目以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