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被扎破是日常生活中常有的事,特别是在新年返乡高峰期后更为频繁。
然而,近期许多补胎店都未营业,这让轮胎被扎变得尤为棘手。此时,更换备胎成了唯一选择,但遗憾的是,大部分车辆配备的并非全尺寸备胎,即便是,也可能不是铝合金轮毂,这样的车辆显然不适合长途行驶。尽管新能源汽车因无备胎,可通过补胎液和充气泵暂时解决问题,但仍建议在条件允许时进行专业拆卸清理和修补。
市面上有一种所谓的“补胎神器”——橡胶钉,但使用它其实风险不小,甚至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下图展示了如何使用橡胶钉进行补胎。
补胎时,先拔出扎破轮胎的钉子或其他异物,然后拧入橡胶螺丝钉,看似达到了补胎效果。但实际上,这种橡胶钉会导致慢漏气,高速行驶时甚至可能引发漏气或爆胎,因为轮胎胎冠结构复杂,单靠一颗橡胶螺丝钉无法实现有效密封。
轮胎结构从内到外包括:
气密层、橡胶材料帘子线、钢丝层(部分轮胎采用)、带束层。真正起气密作用的是内层光滑的气密层,而帘子线则负责增强胎冠的强度和整体性。当轮胎被扎穿时,气密层受损,仅仅依靠橡胶钉是无法完全堵住漏洞的,气体仍会从缝隙中缓慢泄漏。
车辆行驶过程中,车轮高速旋转,胎冠与地面摩擦产生热量,导致轮胎压力上升。这种压力增加会进一步加大破损处的压力,可能导致橡胶钉逐渐松动。即使橡胶钉不松动,仅依赖帘子线的约束力也无法保证破损处的强度,最终可能因过高胎压导致胎冠撕裂,引发爆胎。因此,橡胶钉并非可靠的补胎方式,同样地,“补胎胶条”也存在类似的安全隐患。
对于胎冠破损,最佳修复方法是使用“蘑菇钉”。这种橡胶钉带有内层气密层,在将橡胶钉从内向外穿出后,内层与打磨后的轮胎橡胶粘合,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实现气密效果。而且,额外的橡胶贴粘合作用还有助于增强胎冠破损位置的强度。
但需注意,蘑菇钉不适用于侧壁修复,因为侧壁只有帘子线,橡胶层强度不足以固定蘑菇钉,侧壁修复通常只需使用贴片粘合即可。
补胎液可作为临时应急措施,但一旦补胎店恢复营业,应立即进行专业修复。补胎液通常是预聚体,在打入轮胎内部后与空气反应形成固定物质。虽然能堵住破孔,但多余部分和未充分反应的物质会破坏轮胎的“动平衡”,行驶中可能导致轮胎和方向盘抖动,增加爆胎风险。
因此,使用补胎液应急后,务必及时清理并进行专业修复以确保安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