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冬天,总是湿润得带着海的咸味。江门的厂房外,堆着一排排崭新的摩托车,塑料保护膜还带着清晨的水汽。装车工人熟练地将它们推上出口集装箱,一辆辆车,贴着豪爵、铃木或珠峰的标识,准备奔赴半个地球之外的亚非拉市场。在这一年的终点,中国摩托车制造业交出了一份创纪录的答卷——1324.9亿元的工业总产值,1449.89万辆燃油摩托车出口,占全球约22%的份额。
重庆的山风更硬朗一些。几千公里外的隆鑫摩托总部,厂区的夜班灯光将流水线照得明亮,金属与油脂混合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2024年,隆鑫出口了157.29万辆摩托,同比增长28.64%,出口金额10.5亿美元,拿下全国出口数量第一的位置。就在生产线的另一端,宗申摩托的技师们也在忙碌。他们的出口量达到60.98万辆,同比增长23.68%。而这年,宗申完成对隆鑫的控股,两个重庆巨头的海外发货总量直逼220万辆——这意味着,全球每卖出20辆燃油摩托车,就至少有一辆出自山城。
不过,数量的冠军不一定是金额的王者。春风动力在浙江的厂房里,生产的摩托大多是大排量的高端车型,出口数量并没有挤进前十,但出口金额却高达12.43亿美元,超过了隆鑫,成为最高的收入获得者。钱江摩托同样如此,3.6亿美元的出口收入足以让它跻身金额榜第七。对比之下,广东、重庆众多企业虽然数量庞大,但主要集中在中低排量、价格竞争激烈的市场,80%以上产品流向亚非拉。
豪江摩托在江门的大冶工厂,产线贴着“豪江”与国际订单号的标签,2024年出口了74.94万辆,同比增长35.66%,紧随其后的广州豪进则用62.6万辆、68.38%的高速增长抢占海外渠道。珠峰摩托在出口排名上排到第七,但涨幅超过51%,在业内颇受关注。长三角的苏州新大洲本田则凭借与本田的合作,出口量达到43.45万辆——它们之中的大多数,都是面向成熟的中低价市场,但靠着稳定品质赢得了回头客。
力帆摩托和重庆润通的故事更复杂。力帆曾放手一搏进入乘用车领域,如今依旧在摩托赛道保持33.29万辆出口的成绩;润通本是涉足多产业的综合型企业,摩托只是其中之一,但2024年出口数量也达到29.84万辆,跻身前十。重庆的摩企多半带着制造业攻坚的性格——他们在内陆,却将产品送往全球港口。
如果把地图摊开,这个产业的重心几乎被两块区域牢牢握在手里:广东与重庆,前者依靠珠三角完善的供应链与出口口岸优势,后者凭借强大的制造集群与企业规模,在国内摩托车出口量前十的榜单中分别占据四席和五席,剩下的一席才是长三角的苏州。
然而,走出厂房和数据,另一道问题摆在所有制造商面前——高端市场的壁垒依旧坚硬。日本的本田、雅马哈,德国的宝马,意大利的杜卡迪,美国的哈雷,这些名字牢牢占据着全球高端摩托舞台。国产品牌要想在这一领域站稳脚跟,不只是堆砌产量,还要有在设计、性能、品牌文化上与之抗衡的实力。
在江门的老港口码头,集装箱一排排吊上货船,驶向不同的海域。有人说,这些摩托车跨过海洋之后,就会和不同肤色的骑手一起穿过撒哈拉的砂砾路、亚马孙的雨林小道、或是东南亚的沿海公路。它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