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河南,这一方热土,总是能在风口浪尖上跑出点新花样。最近,车圈又出大事儿了。郑州和洛阳这俩兄弟,竟然要端着“万亿目标”,牵手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来个全方位“双向奔赴”!听起来是不是倍儿爽?可,等等,车造得多,电池也做得溜,为啥非得俩城市一起干,单打独斗不行吗?协同这事儿到底图啥?产业链里的猫腻又藏在哪?郑洛这一出“双城记”,到底能不能上演到万亿大结局?——先别急,咱就掰开揉碎了聊聊这局背后的门道。
话说回来,2024年河南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干到68.1万辆,同比翻了一倍多,稀里哗啦直接冲进全国前十。但要仔细扒一扒这彩虹般的成绩单,发现其实是郑州和洛阳这对CP各凭本事、一拍即合带起来的。这两座城市,乍看各造各的车、各守一摊,结果呢?郑州整车生产线猛拉风,洛阳动力电池和轴承源源不断地“跑步送货”,一个做外壳、一个搞核心,产业链就这么像拼乐高一样,卡得稳稳的。咱这河南新能源汽车的大蛋糕,一下子码到千亿级了,正在憋着劲冲万亿。这么说吧,郑州、洛阳这对组合,不是瞎喊口号,是真在干架。
那问题来了:“郑州负责装配,洛阳专注供芯”,这种分工看着天作之合,背后是咋回事?两个地方离着120公里,有点像广州到佛山,感情基础稳、产业线条也对。郑州懂电子信息和汽车组装,从比亚迪到宇通再到上汽,年产260万辆,马路上见着的新能源车八成就是这批生产线出来的货。而洛阳主攻电池、材料和零部件,从宁德时代基地、洛轴轴承一直到优箔金属,合成一支“配套天团”,生生把动力电池、智能轮毂轴承做到全国数一数二。两地的产业分工,一南一北,一攻一守,中间稳如老马,一起冲阵就不容易翻车。
这搭配,听着神仙,也不是一蹴而就。去年秋,郑州都市圈还拿下了国家级“都市圈”招牌,把洛阳偃师区直接纳入,空间距离缩短,政策资源共享,产业协同也有了名正言顺的台阶。从此,仓库门口叉车师傅一声吆喝,洛阳一车“轴承快递”就能直接怼进郑州比亚迪生产线——这不就是现实版的“双向奔赴”吗?你搞配件,我组装成车,节奏配得上热搜。
有人要问了,这一波协同到底能不能打破“各自为战”的老圈子?配套率才60%,家门口商机还剩大半没挖,别把汽水喝到嘴都不喝了。产业链上,哪里掉链子,不仅仅是技术口味,还涉及行政壁垒、利益分配、创新资源分散等等。说白了,郑洛这两地想从小团伙转型成大联盟,必须先摆平这些“小九九”,不然再火的项目也都成了一锅夹生饭,不好下咽。
要我说,现在最有看头的,就是两地的技术深度捆绑。比如,洛阳氢沄(河南)新能源公司,去年的事儿还历历在目:11月,一声“发车”,50套氢燃料电池系统批量发往郑州,专供宇通重卡。这批高性能“芯片”上车后,能让公交和工程车实现“快加氢、长续航、零尾气”,告别传统的“油老虎”。咱河南的氢能技术,一下就涨了几档。宇通市场部李明直接捅破窗户纸:“这不是简单的买卖,而是深度绑定。”上下游拧成一股绳,技术和配件都一起升级,挣钱是次要,谁能让车跑得远、跑得快才是王道。
像这种“技术联姻”,已经不是偶尔。华久氢能源、凯迈机电也都混进了宇通的供应链,每家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什么小巧缓速器、轻型发动机底盘,这些过去只能进口的玩意,现在来洛阳都能造。这一通操作,减少了外购成本还让配套流程更加高效,企业利润直接上扬。有人可能会酸,“会不会太依赖资源交换,创新呢?”——还真不是。洛阳氢沄手握几十项专利,还和河南科技大学联手攻关智能动力控制,中国船舶集团725所也都来一起整“大专项”,目标就是为“卡脖子”零件攻关。学界和产业界一拥而上,拼的不是谁的零部件便宜,是那个技术壁垒最高的关口谁能先拿下。
细看这几年的采购数据就能窥见郑洛双城协同的进阶:过去五年宇通在洛阳买货15亿,未来五年直接冲到30亿。这不是企业的一厢情愿,而是两地共同抢跑全国氢能赛道的成色。更重要的是,产学研合作也逐步落地,技术和市场、人才和政策全都串联起来。郑州能提供金融和物流,洛阳主攻机械和材料,两边人才互补,政策保障。各种补贴、土地优惠、税收政策一同步,企业做起事儿来也能敢开发、敢投资,不用提心吊胆怕“踩雷”。
虽然形势大好,郑洛协同道路上还是有坑。有些企业,比如洛阳古城机械,在比亚迪和宇通的供货比例还不够高;有的,比如嘉盛电源科技,说白了是国产内卷太狠,连夜找路“出海”,汽车充电设备一火就卖到70个国家,靠出口拉动主营收入。这种情况说明一点:两地的产业链协同还不够“肥”,企业产能还没完全和整车需求对接,没实现真正的互补。不是谁都能一夜暴富,谁都得稳扎稳打把上下游串联起来,才能让整个行业都有奶喝。
专家宋向清也很实诚,郑州要搞金融、物流、科技,洛阳就是装备、新材料,两家联动各取所长。什么“研发在郑、制造在洛、应用在圈”,听起来就接地气——谁掌握了研发就掌控了蛋糕分配权,谁能拼生产就稳住了出口之路。郑洛两地也在不断互派人才,企业员工互学技能,大学搞联合培养,省级政策也在扫清障碍,把补贴、土地优惠、税收优待一视同仁,让创新能量满满释放。
还有人建议,再成立个政企校协同创新平台,发基金拉专项课题,专啃技术攻坚、知识产权和收益共享。更厉害的是,未来可以借助“郑洛高速”打造“一小时产业圈”,物流再提速,供应链打通,省成本、提效率、抢市场,这才是硬碰硬的产业协同。
放眼全国,新能源汽车“群雄逐鹿”,长三角、合肥都市圈都在搞“珠链闭环”,信息共享、合作园区、上游下游都抱团。与这些老牌强队比起来,郑洛的挑战可不小。要么链条拼得更紧,要么品牌造得更亮,不然一不小心就成了地图边缘的“小透明”,连带被用户遗忘。
怎么破局?张占仓说得明白:要是没搭好高效的多式联运体系,企业成本下不来,资源配置效率也低,就丢了赛道上的“加速键”。只有降低物流和运营成本,推动错位发展和分工协作,能各自把优势补出来,才能跟住产业赛跑的节奏。
到最后,你发现,郑州和洛阳不是一场“你大我小”的独角戏,而是各自精彩又能双双出彩。两地那条看不见的产业链,既像一根都市圈里的皮筋,越拉越有劲。协同,是把各自的高楼挂成一条龙,从创新工厂到智能装配,从零部件配套到整车出厂,一气呵成。这不仅仅是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也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地图上,一个有希望“脱颖而出”的新坐标。万亿级大蛋糕,不是喊出来的,是靠这群实干家,一刀一枪拼出来的。
说了这么多,你怎么看郑洛“双向奔赴”?觉得产业协同谁才是真正的发动机?欢迎来聊一聊你心中的答案。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