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青竹 编辑|周长贤
没想到,财报会上,桂生悦竟然直面最棘手的问题:
“为什么刚刚合并了领克和极氪,又要合并吉利和极氪?”
5月15日,吉利汽车一季度财报会,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执行董事桂生悦开诚布公,讲了两个原因:
“过去的一年多,我们在SQE,供应链,中央研究院……领克并入极氪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整合工作,随着整合的深入以及范围的扩大,特别2025年以来智能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的整合,开始出现问题,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效率和沟通成本。整合牵涉到了两家独立上市公司,许多事情要通过各自的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批准,降低了整合的效率,延长了整合的进度,沟通的成本也非常高。
二、利益不一致的问题。吉利和极氪各有自己的员工激励机制,产生了大家利益不一致的问题。在实际整合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各自为自己公司争取利益倾斜,让整合的效果大打折扣。”
这两条原因,未必是全部的原因,但肯定真实。
「一个吉利」必须彻底?
其一,稍微懂点财务的人都知道,两家有股权关系的上市公司,要整合后台和中台,涉及到大量资产变动和关联交易,非常麻烦。
其二,仅以智能驾驶为例,原来就有至少三个团队,吉利研究院几百号人,领克大概两三百人,极氪一千多人。外部还要跟千里科技成立新合资公司(重庆千里智驾)。想回归一个「千里浩瀚」智驾,着实混乱。
今年3月底,《出行百人会/AutocarMax》曾经询问过智驾相关人士整合进展,对方三缄其口。
4月份,我们从另外两个信源整合出一个大概:春天里「全民智驾」大跃进之后,各车企都回归一个智驾,按照吉利控股最高层的意思,就是要「整合为一」+补短板。
理论上必然的瘦身,在现实中却难以推进。因为有些关键位“担心减少自己的团队势力”。
汇报关系也很乱,如果不整合,要么是两头任职+多头汇报,这一点从陈奇和姜军抬头变化可以看出。
另外,尽管车企都号称「全栈自研」,但事实都跟多家外部软硬件方案商合作。比如吉利跟千里科技的合资,也有其他方案商的定点。
如果内部依然多头管理,显然跟方案的收敛趋势背离。毕竟中阶方案走向标配,已经在拼成本。
“只有合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落实「一个吉利」的「台州宣言」。
现实层面,前阵子中概股的地域风险也动静很大。即便不会导致摘牌,也会让市值持续低迷。
在消息公布前,极氪汽车较低的市值增加了私有化的可行性。
每股25.66美元的非约束性报价,私有化极氪剩余34.3%股份,比上市发行价21美元/股高,高于前日收盘价22.59美元。但是由于套利者入场,如今股价已经涨到28.9美元,比报价高出12%。
因此吉利可能面临被迫加价,或延长交易周期。如新浪私有化耗时9个月,期间股价波动剧烈。

但考虑到吉利港股股价也同期上涨,如果股东选择换股方案则会减少冲击。根据换股方案,每1极氪ADS股票可换12.3股吉利汽车(H00175)股票。
对此,桂生悦透露,“投资者们换股机会会比较大,这是我的一个初步判断,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此次合并动用的现金量不会太多。”
总体而言,吉利控股私有化极氪似乎势在必行,且越快越好。
「一个吉利」初见成效
桂生悦说,“时间不等人,现在的市场环境对吉利汽车而言,已经没有容错的空间。”
为何必须彻底和快速回归「一个吉利」?
淦家阅提供了2组数据:
1、一季度全国销量达到了642万辆,同比增长12.9%,但得益于“以旧换新”政策的延续,截至5月,政策申请数量超过300万辆。
2、一季度新车价格折扣率高达15.2%,表明整体竞争非常激烈。
这说明市场销量增长,依赖政策补贴,并且依旧呈现以价换量的大趋势。
认清现实之后,吉利的打法可归结为:集中力量,打造精品。
所谓精品,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吉利汽车中央研究院院长李传海的理解,就是每个细分市场“高质优价”的价值标杆。
我们的理解,即集中力量精准出牌,不出小牌,不出散牌。

“现在满足用户需求已经不够了”,吉利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范峻毅透露,想成为“爆款”必须“超越用户的期待”,一方面要配置“下移”,一方面要工艺提升。
吉利汽车一季度实现70.4万台销量,同环比双增长。吉利银河品牌一季度销量达26万辆,同比增长超过200%。已经提前锁定年销百万的目标。
爆款思维起到关键作用,比如吉利星愿这款车,就是瞄准竞品狠准定位,复用银河主流车的部分核心技术,让配置“下移”。凭借11.7万台的终端销量,成为中国1-4月累计全品类终端销量冠军。
淦家阅认为,“这种爆款能力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体系、一个方法论。”
吉利银河E5和吉利银河星舰7的销量也仍然保持稳健。刚刚上市的星耀8大定数据已过万。
据悉,在二季度末,还会上一款A+级,以及中级,A+/B-的轿车,同样定位细分标杆。四季度初还将会有两个产品。
燃油板块,星越L也是中国品牌燃油车销量第一。

另一个整合的效果是极氪实现盈利。
Q1极氪科技总营收同比增长16.1%。据美股财报数据显示,第一季度极氪科技净亏损同比降低超60%,在香港会计准则下则实现盈利5.1亿元。
“一季度毛利好,是领克品牌和极氪品牌的整合、产品结构优化发挥的效果。”
安聪慧表示,一季度极氪智能科技综合毛利率达到19.1%,极氪毛利率为21.2%。
数据显示,极氪各项降费成果显著。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资本开支都有大幅度下降,研发费用虽然增长,但是考虑到销量大增,所以研发费用率从13.2%降至11.9%。
在销量方面,一季度极氪品牌销量达4.1万辆,同比增长25%,领克品牌实现销量7.3万辆,同比增长19%。
海外更是拓展迅猛,截至4月底,极氪已进入全球超60个国际主流市场,全球门店超1200家。
整合后的新产品也开始显露锋芒,极氪007GT上市首月实现万台下线交付;领克900自4月28日上市以来,大定量已超3万+。
结语
随着「一个吉利」的深化,吉利控股迎来近五年来最大的一次人事变动:
李东辉将出任吉利控股集团副董事长,安聪慧将出任吉利控股集团CEO;桂生悦仍担任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175.HK)行政总裁(CEO)及执行董事;淦家阅将出任合并后的吉利汽车集团CEO。
如此大动干戈,显然要有所获。
桂生悦表示,合并尚未完成,部分细节暂无法详述,但可参考领克与极氪合并时安总提出的目标:
第一,生产降本目标要大于3%;第二,研发优化目标要达到10-20%;第三,管理增效目标也要达到10-20%。
他说,“此次合并的成效,预计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而将在整合后统领极氪和吉利品牌事业群的淦家阅则透露了初步目标:
“增长性,希望达到超过5%以上的目标。研发效力、管理以及营销费用效率上,内部定的目标都希望达到15-20%左右。”
据悉,整合后会更强化各品牌的差异化,践行爆款打法。
极氪会继续定位在豪华、极致、科技的定位;领克定位在潮流、运动、个性;银河定位在高价值的主流新能源品牌;中国星将会继续聚焦节能和智能化的燃油车。
最后,桂生悦谈到了长期主义,即全面的能力和底线思维,坚持智能科技转型的方向不动摇。总之,他说,“吉利目前处于战略非常清晰,大家空前团结的状态。”
—THE END—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