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实施,新版电动自行车规范落地,安全升级

最近,大家伙儿都在聊一件跟咱们日常出行息息相关的大事。

从今年的9月1号开始,新版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动车“新国标”,就要正式实施了。

这消息一出来,可就在各个车友群和朋友圈里炸开了锅。

有意思的是,大家对这次新规的态度可以说是五味杂陈,有人高兴得不行,也有人愁得直挠头。

9月1日实施,新版电动自行车规范落地,安全升级-有驾

高兴的是,新规里有些改动确实挺人性化的;发愁的是,那个最让人头疼的问题,还是老样子。

甚至有性子急的朋友直接就说了:“天天纠结这电动车是快点还是慢点,还不如把摩托车给放开,让大家伙儿都能有个正儿八经的选择,想慢的骑电动车,想快的骑摩托,这不就结了?”

咱们先来看看这次新国标到底有哪些变化,让大家伙儿这么关注。

首先,有两个地方的改动,可以说是实实在在的好事,很多人都觉得这次是改到点子上了。

第一个就是电动自行车的整车重量,上限从以前的55公斤,提到了63公斤。

你可别小看这多出来的8公斤,对于咱们普通用户来说,这可是个大好事。

这多出来的重量,就意味着厂家在造车的时候,手脚能放得更开一些。

他们可以用更结实、更厚道的材料来做车架,让车子骑起来更稳当,安全性自然也就高了。

更重要的是,电池也能装个更大容量的了。

以前大家总抱怨电动车续航短,跑不远,想自己换个大电池吧,又怕超重,年检的时候过不去。

现在标准放宽了,续航焦虑就能缓解不少,不用再为了多跑几公里路而担惊受怕了。

第二个大快人心的变化,就是把那个强制要求安装脚踏板的规定给取消了。

说起这个脚踏板,估计骑过电动车的朋友们都有一肚子苦水要倒。

这东西在绝大多数电动车上,纯粹就是个摆设,说它能用来骑,可谁又有那个力气蹬着几十公斤的车子跑呢?

它在现实里的作用,基本上就是骑车的时候碍事,硌着小腿;停车的时候又挡脚,一不小心还容易绊倒。

不少人买了新车,第一件事就是想办法把这对脚踏给拆了,可拆了之后又留下两个难看的窟窿,万一摔车,还可能造成二次伤害。

现在好了,新国标直接承认了这个现实,不再硬性要求安装,这可以说是真正听取了老百姓的意见,让规定变得更贴近实际生活了。

不过,夸完了好的,就得说说那个让无数人感到纠结的“老大难”问题了。

那就是电动自行车的最高速度限制,还是牢牢地定在25公里每小时,一动没动。

9月1日实施,新版电动自行车规范落地,安全升级-有驾

这个速度,你要是平时在小区里溜达溜达,买个菜,那肯定是够用了。

但对于那些每天需要骑车十几甚至几十公里上下班的通勤族来说,这个速度就真的有点让人着急了。

有位家住郊区、在市中心上班的朋友就抱怨过,他每天单程通勤距离差不多有12公里,要是路况好,骑电动车也得将近45分钟。

这要是赶上早晚高峰,路上车一多,速度还得降下来,有时候甚至比旁边骑共享单车的年轻人还慢。

要是再碰上个刮风下雨的天气,为了安全,那速度更是提不起来,上班迟到就成了家常便饭。

正是因为觉得这个速度在实际通勤中不够用,就催生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偷偷给电动车“解码”,解除速度限制。

你现在随便去个电动车修理铺问问,很多师傅都能帮你操作。

有修车师傅就说,最近这半年,几乎天天都有人来要求“解限速”,大部分都是赶着上班的年轻人,都说25公里的速度实在是不够用。

但是,这种私自改装的行为,风险真的非常大。

咱们得明白一个道理,一辆电动车,它的刹车、减震、轮胎、包括整个车架的强度,所有这些设计都是按照25公里每小时的最高速度来匹配的。

这就好比你给一辆普通的家用车,换上了一个跑车的发动机,车是能跑快了,可刹车还刹得住吗?

轮胎能承受得住那么高的速度吗?

一旦你把速度提到四五十公里,紧急刹车的时候,制动距离会变得非常长,特别是在雨天路滑的时候,非常容易失控摔倒。

每年因为电动车超速引发的交通事故,实在是太多了。

所以,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既然严格的限速导致了普遍的违规改装,反而带来了新的安全隐患,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个思路来解决问题?

与其死守着这个限速不放,逼得大家去冒风险,不如给大家提供一个合法、安全、又能满足速度需求的替代方案。

这个方案,就是很多人提议的“解禁摩托车”。

提起“禁摩”,很多人脑子里还是二十多年前的印象:摩托车又吵又冒黑烟,而且开起来横冲直撞很危险。

确实,在那个年代,很多摩托车技术落后,管理也不规范,当时出台“禁摩令”有它的历史原因。

9月1日实施,新版电动自行车规范落地,安全升级-有驾

但是,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我们不能总用老眼光看新事物。

现在的摩托车,早就不是当年的样子了。

首先,从环保和噪音上说,现在有很多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它们零排放、低噪音,非常安静环保。

就算是燃油摩托车,排放标准也越来越严格,噪音控制也比以前好得多。

其次,在安全性上,如今的摩托车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很多车型都标配了ABS防抱死系统,这个系统能在你紧急刹车的时候,防止车轮锁死打滑,大大降低了摔车的风险,安全性比没有ABS的电动车高出不少。

更重要的是,管理方式也比以前精细多了。

近年来,像是河南信阳、辽宁大连、湖南岳阳这些城市,已经开始逐步放开或者取消了“禁摩令”,并且取得的效果还相当不错。

他们并不是简单地一放了之,而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骑摩托车必须考取驾照、车辆必须上牌、骑行必须戴头盔、必须购买保险,并且在一些城市还规划了专用车道,对于违规行为严厉处罚。

事实证明,只要管理跟得上,摩托车完全可以成为城市交通里一个守规矩的、高效的参与者。

有数据显示,在大连解禁摩托车之后,早晚高峰时期主干道的拥堵时间缩短了大概15%。

这是因为摩托车占用的道路资源非常少,它的体积大约只有小汽车的五分之一,在拥堵路段的通行效率要高得多。

很多原来开车上下班的人,都改骑摩托车了,发现不仅省时间,还省油钱。

如果能有更多的城市借鉴这种做法,让摩托车合法上路,至少能解决两个大问题。

一方面,可以大大减少电动车违规改装的现象。

当人们有了一个合法的、可以跑得更快的选择时,自然就不会再去冒着风险改装一辆本身就应该慢速行驶的电动自行车了。

另一方面,也能实实在在地缓解城市的交通拥堵。

让那些有长距离通勤需求的人,去选择考驾照、骑摩托车,而把电动自行车还给那些短途代步、买菜接娃的人,各取所需,各行其道。

这样一来,道路上的交通工具类型更多元,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也会更高。

当然,不管是骑电动车还是骑摩托车,规矩都必须遵守。

电动车就得守着25公里的限速,不私自改装;摩托车就得考驾照、戴头盔、按规定车道行驶。

路权不是特权,所有人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那条底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