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车企订单数据真假难辨:爆款新车的“百万订单”,真相竟如此扎心!

你知道吗?在去年,一个朋友曾经兴冲冲地告诉我,他终于抢到了心仪车的订单。这款车的订单当时号称突破了十几百万,当红炸子鸡般的存在。但遗憾的是,到今天,这车他还没提到手,每次问客服,对方总是“预计下个月”、“稍等一下”,弄得他心灰意冷。本来以为自己抢的是“爆款”,结果更像是买了个“烂尾楼”。这背后,是国内车企订单注水现象蔓延的真实影子。

国内车企订单数据真假难辨:爆款新车的“百万订单”,真相竟如此扎心!-有驾

咱们说说具体的事儿吧。某车企推出的一款新车型,宣称订单量足足有15万,上个月仅卖出1900辆。按照这个速度,算下来,得费上79个月才能把订单完成——“咋整?”这数据合理吗?别说外行人,我一个关注汽车行业的“半专业人士”也被这个对比震得一愣一愣的。相比之下,有另一家车企,也报了几十万辆订单,但9月销量轻松突破2.2万辆,至少按这个节奏来说,一年完成订单似乎问题不大。

从去年开始,这种注水订单现象就开始密集出现在国内车企中。最初只是几家领先企业玩点心机,报出看似飘飘然的“大订单数据”,结果市场买单,消费者跟风,黄牛党都能倒腾出溢价几万元的等待订单。你说这事儿新鲜不?当时我也心痒痒,想着再等等,或许能捡个便宜,但后来冷静下来才惊觉:这不就是一种变相的营销套路么?

国内车企订单数据真假难辨:爆款新车的“百万订单”,真相竟如此扎心!-有驾

叫“订单营销”,听着挺高级,说白了就是通过发布夸张的订单数据抢占消费者注意力和市场热度。像手机行业过去常用的饥饿营销策略,先放个大招吸引眼球,再通过限量抢购、递延交付“变现用户焦虑”。当年手机厂商玩得得劲儿,消费者不但习惯了等待,还因“抢到一台”而自豪,甚至带动黄牛赚了个盆满钵满。可到了汽车这块儿,你仔细琢磨下,这事儿还真不一样。

汽车消费,可不是手机那么简单。一台车少说也要好几万,多则几十万,上百万都不稀奇。那些高兴得不行、急着交了尾款的车主,很快就发现现实比当初宣传更冷冰。有人交了车款后苦熬大半年,愣是没等到车,双方即便吵得脸红脖子粗,车企仍表示“不会退款”。还有人传奇性地“只交了定金”,可是在漫长的等待中越来越怀疑人生,最后甚至联合起来起诉维权。这事,很有点“抢不到以后就不抢了”的闹剧既视感。

国内车企订单数据真假难辨:爆款新车的“百万订单”,真相竟如此扎心!-有驾

不过说实话,订单注水这事儿也不能全怪车企。我们来琢磨下为啥会这样做?首先是,新车型的推出,意味着车企需要在消费者心中“造势”,制造爆款的氛围。数据拿不到明星代言人那么高,怎么办?虚高订单,就成了“最快效果最好”的招数。

另跟所有商场“活给人看的橱窗”背后的逻辑一样,这些夸张的订单数字不仅能提升品牌的市场声量,还可能吸引融资甚至合作机会。对于某些处在发展初期的电动车新创企业来说,庞大的订单数据让资本市场看起来“香”得不行,投资人也更愿意掏腰包——这就成了行业内众人争先恐后效仿的模式。试想,是个老板都会心动吧,你部门订单报低了,怕是年终奖金都没了。

国内车企订单数据真假难辨:爆款新车的“百万订单”,真相竟如此扎心!-有驾

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问了,如果是正常的饥饿营销,那问题在哪?问题就在于模型从手机行业移植到汽车领域,风险完全不对等啊。成本摆在那儿,汽车生产周期和手机能比吗?说手机配件可能两三个月就能到,生产线条数随便扩,随时可以涨产能,问题是汽车的流水线、供应链、乃至那块地都比手机复杂得多。你再怎么拍脑门忽悠消费者预定,也不可能马上搞到车——于是订单注水麻烦逐渐产生。

另外,这事还直接影响整个中国汽车市场的信任度。今年国内新车型总订单量被炒到了1亿辆,远远超过汽车年产量的3000万,更夸张的是,居然连全球汽车年销量9000万辆都被“虚构订单”碾了个平。你说这是不是笑话?懂行的人都清楚,这些数据绝不靠谱,甚至连车企自己心里都门儿清,全是为了抢热度拼命吹。

国内车企订单数据真假难辨:爆款新车的“百万订单”,真相竟如此扎心!-有驾

不过转念一想,各方其实都在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助推”。媒体大肆宣传“新车订单突破×万辆”,消费者看了心动下单,资本纷纷加持产业,还能推动技术和市场的成熟——这波操作要是控制得当,说不定真的能带动行业增长。但一旦搞过了,饥渴营销变成了无底洞,那最终的代价,还是由我们消费者来担。

最后说个由此延伸出的反思:为什么汽车行业没能完全学手机行业的模式?我琢磨着,核心问题在“消费关系”上。买手机是小额支付,你等不了就别买了,但汽车消费可绑定了太多附加的东西,比如贷款、保险、归属感,还有车作为工具类消费产品的刚需,哪一样都让消费者没法轻轻松松地说放就放。而汽车企业对此一点敬畏之心都没有,就是一门心思吹订单,把消费者的信任当成营销砝码,这样的循环,真让人担心。

国内车企订单数据真假难辨:爆款新车的“百万订单”,真相竟如此扎心!-有驾

咱们在市场里是个普通消费者,可对于这种现象,还真得拉长眼看深一点。数据背后的问题,最终会影响的,是未来几年乃至更久的汽车产业格局。希望车企们在冲刺市场份额时多点脚踏实地,不要让“注水订单”成为另一种行业桎梏。泡沫虽美,但总要承受膨胀过头破裂的后果,对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