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开大会定新方向,要服务好企业老板,要升级改造旅游业

这天底下的会,我估摸着分两种。

一种是解决问题的,三五个人,一杯清茶,或者干脆一瓶啤酒,把事儿往桌上一摊,能干就干,不能干拉倒,一拍两散,江湖再见。这种会,高效,直接,不伤感情。

另一种,是“统一思想”的。乌泱泱坐一屋子人,个个正襟危坐,手里拿着崭新的小本本,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庄严又略带困倦的气息。这种会的特点是,你从头听到尾,好像每个字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不知道它到底想说个啥。说的都是未来的事儿,画的都是宏伟的饼,用的词儿一个比一个大,什么“扛起担当”、“打赢攻坚战”、“擘画蓝图”。

最近三亚开的这个会,就是典型的后一种。

通稿我看完了,写得四平八un,滴水不漏,充满了力量感。什么“挑大梁、当先锋”,什么“迎难而上、加压奋进”,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一股热气腾腾的劲儿。但说句实在话,我看完之后,心里就一个感觉:累。替他们累,也替这座城市累。

你看啊,这会议精神一层层剥开,就像剥一个巨大的洋葱,辣眼睛,还未必有芯儿。

第一层,叫“优化营商环境”。通稿里的原话是“强化企业项目精准化服务,积极构建从项目谋划、对接洽谈、落地建设到投产达效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漂亮。这话说的,比五星级酒店的门童还体贴。啥叫“全生命周期”?说白了就是,老板您只要带着钱来,从您琢磨这事儿开始,到您把钱赚到兜里为止,我们全程陪护,端茶倒水,鞍前马后。

听着是不是特感动?可但凡是在社会上滚过几圈的,谁没听过类似的承诺呢?我有个朋友,前几年雄心勃勃地想去南方某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开个民宿。去之前,招商部门的领导请他吃饭,酒过三巡,拍着胸脯说:“兄弟,你来,就是我们自己人!有什么事,一个电话!”

结果呢?等他真把钱投进去了,光一个消防审批,就让他体会到了什么叫“生命的周期”。今天去A部门,A说这事儿得先有B部门的文;明天去了B部门,B说你这得先让C部门勘测一下;等他好不容易跑完了ABC,回到A,办事员换了,说之前的流程不对,得重来。

三亚开大会定新方向,要服务好企业老板,要升级改造旅游业-有驾

我那朋友最后把民宿盘出去了,临走前跟我喝了顿大酒,醉醺醺地说了一句特经典的话:“他们的服务确实是全生命周期的,专门负责让你这个项目从生到死。”

这当然是个例。但它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口号震天响,和办事儿的小鬼好不好说话,有时候是两码事。真正好的营商环境,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也不是领导在会上的几句狠话。它是一种空气,是一种习惯。是你去办事大厅,人家不会给你一张“你瞅啥”的脸;是你打咨询电话,对面的人能说明白话,而不是背文件;是你的竞争对手没法靠“关系”把你挤走。

三亚开大会定新方向,要服务好企业老板,要升级改造旅游业-有驾

三亚要“全面提升招商引资质效”,这很好。但怎么提升?关键不在于再成立多少个“服务专班”,而在于能不能让那些已经扎根在这里、每天跟柴米油盐打交道的小老板、小商贩们,觉得心里踏实。他们的口碑,比任何华丽的PPT都管用。

再剥第二层,叫“旅游业提档升级”。

这词儿熟不熟?太熟了。我感觉从我上中学那会儿起,全国的旅游城市就都在喊“提档升级”。好像旅游业是个老款的诺基亚,得不停地换壳、换系统,才能跟上时代。

三亚开大会定新方向,要服务好企业老板,要升级改造旅游业-有驾

那三亚的“提档升级”是啥呢?通稿里说了,“大力促进文体旅商展联合及离岛免税消费,下狠手出重拳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前半句是做加法,什么时髦就往里装什么。今天搞个音乐节,明天办个帆船赛,后天再来个奢侈品展销会。城市就像个不断插新插件的浏览器,搞得越来越炫,也越来越慢。后半句是做减法,治理宰客,打击黑导游。

三亚开大会定新方向,要服务好企业老板,要升级改造旅游业-有驾

这思路对不对?当然对。可问题是,一个城市的魅力,真的能靠这些“加加减减”给设计出来吗?

三亚开大会定新方向,要服务好企业老板,要升级改造旅游业-有驾

大家为什么喜欢去三亚?说穿了,不就是为了那点“俗气”的人间烟火吗?就是想光着脚丫子踩在沙滩上,喝着冰镇的椰子水,看着夕阳掉进海里,然后晚上去大排档,来一扎啤酒,几盘海鲜,跟朋友胡吹海侃。这种松弛感,是三亚的根。

现在我们要“提档升级”了。沙滩边上建起了更多的高楼,大排档被整顿进了窗明几净的美食城,卖椰子的大姐可能也要统一着装、统一话术了。一切都变得更规范、更高端、更“国际化”了。

可那种感觉,还在吗?

我不是说规范不好,高端不对。而是我们得想明白一件事:一个城市的“档”,到底是什么?是五星级酒店的数量,还是游客发自内心的笑容?是免税店里的人头攒动,还是街角小贩那一声地道的吆喝?

这些年,我们见过太多“升级”到最后,反而把自己“升”没了的城市。每个地方都长得差不多,差不多的商业街,差不多的网红店,差不多的高楼大厦。我们辛辛苦苦飞了几千公里,结果发现只是从一个熟悉的盒子里,跳进了另一个陌生的盒子。

这才是最可怕的降级。

至于“下狠手出重拳”,我举双手赞成。但更有意思的是另一件事——治理“套代购”。

这是整个通稿里最接地气,也最有人味儿的一句话了。

什么叫“套代购”?就是利用离岛免税的政策,一些人帮别人买东西,从中赚点差价。这事儿吧,往小了说,是钻空子,是投机倒把;往大了说,是走私,是破坏金融秩序。

官方要打击,理所应当。但你有没有想过,这背后是一条多大的产业链?是一群怎样的人?

他们可能就是住在附近的居民,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一个下岗的工人。他们每天算计着额度,研究着折扣,在各个专柜之间辗转腾挪,靠着自己的腿和一部手机,赚点辛苦钱。他们是政策催生出来的“蚂蚁雄兵”,是市场经济最末梢的毛细血管。

打击他们,就像一场猫鼠游戏。你出台一个规定,他们就能想出十个对策。你搞人脸识别,他们就找长得像的人。你限制购买次数,他们就发动全家老小。这种民间的智慧,有时候让你哭笑不得。

我想说的不是给他们洗白。而是,任何一个大规模存在的灰色地带,背后一定有其深刻的社会和经济原因。光靠“堵”是堵不住的,就像你堵不住想从高价区流向低价区的水。

怎么疏导?这才是大学问。能不能让免税的红利,更普惠一点?能不能创造出更多正经的就业岗位,让大家不用去干这种提心吊胆的活儿?

一个城市的治理水平,不看它高楼盖了多高,而看它怎么对待这些“灰色”的人和事。是简单粗暴地一刀切,还是带着一点温度,去理解背后的无奈,去寻找更根本的解决之道?

最后,也是最宏大的一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除了旅游,三亚还要搞种业,搞深海。这叫“未来产业”。

这步棋,怎么说呢?充满了想象力,也充满了……一种莫名的焦虑感。

就好像一个班里,有个同学是体育特长生,跑步特别快,大家都挺羡慕他。结果有一天,他突然宣布,他不仅要跑得快,还要去考奥数金牌。为啥?因为隔壁班的学霸都在搞奥数。

每个城市都在找自己的“第二曲线”,生怕被时代落下。今天元宇宙火,大家就都去建元宇宙产业园;明天新能源热,大家就都去造电池。仿佛不跟这些“高精尖”沾点边,就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现代化城市。

三亚有独特的资源禀셔,面朝大海,四季如春,搞农业育种、搞海洋科技,逻辑上是通的。但从阳光沙滩到深海种业,这中间的跨度,不是开几次会,喊几句口号就能弥补的。人才从哪来?技术怎么积累?产业链怎么配套?这都是实打实的问题,比“擘画蓝图”要枯燥得多,也重要得多。

我最怕的,就是那种“既要、又要、还要”的贪心。既要保住旅游业的金饭碗,又要端起高科技的新饭碗,结果可能就是一手端着碗,一手还得去地上捡,姿势狼狈,啥也没吃好。

一个城市,跟一个人一样,最难得的是“拎得清”。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能干啥,不能干啥。把自己的长板磨得锃亮,就足以笑傲江湖了。什么都想要,最后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三亚开大会定新方向,要服务好企业老板,要升级改造旅游业-有驾

所以你看,一场看似平常的会议,背后藏着一个城市光鲜亮丽的雄心,和不为人知的焦虑。它想抓住所有机遇,又怕丢掉自己的根。它想跑得更快,又怕跑得太急,摔个大跟头。

这何尝又不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呢?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都被裹挟其中,一边高喊着“拥抱变化”,一边又在深夜里怀念那个回不去的从前。

至于三亚这盘大棋最后能下成什么样,谁知道呢。也许真的能“首战必胜”,建成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超级样板。但愿到那时,海风还是那阵海风,沙滩也还是那片沙滩吧。

这事儿你怎么看?评论区里碰一杯,聊聊呗。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