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购置新能源汽车这件事上,不少人常挂在嘴边的话是:“续航能力最关键,性能稳定才让人放心。”
然而当我们审视实际的销售数据时,却发现情况有些“出人意料”。
因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达到1286.6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的占比居然高达60%。
而大家一直惦记着的,被认为“既能用油又能用电”的插混/增程式汽车,市场份额却很小。
之前大家都说“纯电车存在续航焦虑”“插混/增程车更稳妥”……
可到了真的花钱买车时,大家反倒更倾向于选择纯电车,这是为什么呢?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或者说——你是不是早就有了定论:
觉得大部分人都被误导了!纯电车只是一时流行,插混/增程车才是“真正可靠”的选择!
但要是把这个问题仔细分析一下,可能会发现——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因为很多人对“续航焦虑”的理解,其实仅仅停留在想象层面。
就好比没下过水的人,总觉得游泳很危险;可真正下到水里后才明白,自己其实并不会溺水。
买车也是同样的道理。
你当然可以担心:“纯电车要是哪天没电了该怎么办?”“跑长途会不会很麻烦?”“在高速上电量掉得特别快……”
这些担忧听起来都有一定道理,但在现实中,真的有那么常见、那么让人困扰吗?
可能真的没有你想的那么严重。
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在城市里上下班、处理事务、接送孩子、购买生活用品……
偶尔周末去趟郊区,半小时的车程都觉得远。
真的跑高速吗?有这种情况,但一年能有几次?
每次行驶超过500公里的,又能有几回呢?
说白了,很多人看车时喜欢“为极端情况做准备”,可现实却是——我们99%的用车场景,都非常“普通”。
也正因为这种普通,一辆续航500公里以上的纯电车,在城市里使用:
即便每天通勤40公里,一周都不用充一次电。
而大多数人每天的行驶里程,其实还不到这个数。
甚至很多车主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车刚买回来时天天关注电量,过了几个月,根本就不看了。
为什么呢?因为纯电车真的没那么容易“出问题”。
所以,很多人买车并不是在和“实际的焦虑”对抗,而是在和自己“想象出来的焦虑”较劲。
当然,也不能否认——确实会存在一些极端情况:
比如节假日充电需要排队,或者去到某些地方,附近真的没有充电桩。
但这样的问题能够解决吗?或者说真的没有办法解决吗?
或许并非如此!
因为我自己就开着纯电车跑过川藏线,而且还是在五一假期,全程有3000多公里。
要说这一路毫无波折、非常顺畅,也不现实——偶尔确实会遇到充电不方便的情况。
但说实话,95%的路段都完全没问题。
剩下那5%的“困难点”,说到底,无非就是:
排个队、多等一会儿;
或者绕点远路,提前充一下电——这也只是“麻烦”而已,远算不上“焦虑”。
而且别忘了,这还是在川藏线,要是放在大多数普通家庭的日常出行中,可能连那5%的问题都很难遇到。
另外,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真的很快。
只要你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近两三年来:
充电桩的覆盖密度、功率水平、使用体验,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比如2018年,全国公共充电桩只有30万根,而现在,已经超过350万根,数量翻了10多倍。
而且华为、小鹏、理想,包括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也都在大规模地推进超充桩的建设。
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再过3-5年,你可能担心的就不是“有没有充电桩”,
而是——“充电速度太快了,我还没休息够,人家就催我挪车了”。
除此之外,也得提醒很多人一句:
“可油可电”,并不意味着就没有续航焦虑了。
它确实能在关键时刻“帮上大忙”,但你仔细想想,要是真把它当油车开,你会不会后悔没选一辆更便宜的油车?
真把它当电车用,又能用到多少电呢?
每天插电的麻烦、找充电桩的尴尬、续航打折扣的无奈,真的不会有吗?
很多人刚买插混车时很兴奋——“既能用油又能用电,多一种选择!”
但用的时间久了,反而开始纠结:“我到底该怎么开它呢?”
你想省钱,就得天天充电,可问题是,插混车的可用续航较短,充电功率也很低。
如果没有家用充电桩,真的会很麻烦!
你偶尔跑高速,说实话,还没有纯电车舒服。
因为在500公里以内的路程,插混车和纯电车的行驶体验差不多。
超过500公里的话,你是选择坐动车/飞机,还是开车,这又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总的来说,不是劝大家不要买插混/增程车,而是要想清楚自己的实际用车场景。
别为了每年一次的“爬雪山”活动,就天天“穿着羽绒服,拄着登山杖”……
这样做不仅没多大意义,而且真的会让人觉得麻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