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比亚迪后,再有品牌进军两轮锂电,铅酸时代终结在即
今天,两轮车的世界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革命。一场由电池引发的变革。4000GWh——这是2025年初中国动力电池的规划总产能。触目惊心的数字。而真实需求呢?1200GWh。三分之二的产能,在闲置。在等待。在燃烧着资本的耐心。
新能源汽车电池,曾经的蓝海。如今,红得发烫。红得发慌。
宁德时代,行业龙头。2025年第一季度,毛利率跌破18%。历史低位。
价格战?早已不是新闻。锂电芯的价格,逼近成本线。再往下,就是流血。
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另一片战场——两轮车。
不是退却。是战略转移。是降维打击。
比亚迪,率先出手。刀片电池技术,下放。
不是简单的缩小版。是技术的平权。是安全的普惠。
磷酸铁锂,本就更安全。刀片结构,更抗挤压。针刺不起火?已是基本操作。
两轮车用户,终于也能用上汽车级电池了。
然后,国轩高科来了。
2025年5月,子公司牵手庐江高新区。小动力电池项目落地。
他们不声不响。却直击痛点——低温性能。
北方的冬天,电动车趴窝?铅酸电池的宿命。
但国轩的电池,-20℃仍能释放80%以上电量。这不是宣传语。是实验室数据。
为什么?为什么这些汽车电池巨头,纷纷“下沉”?
因为两轮车市场,潜力太大。
每年超3000万辆的销量。每一块电池,都是一个能量节点。
更重要的是——用户变了。
过去,两轮车只要便宜、皮实。
现在呢?年轻人骑电驴通勤。要颜值。要智能。要续航。
谁还愿意每个月推着车去充电站?谁还忍受冬天电量掉得比体温还快?
锂电池的循环寿命,是铅酸的3倍以上。
哪怕单价高30%。算下来,年均成本反而更低。
这不是消费升级。是理性回归。
当安全、寿命、体验都碾压时,价格的差距,还重要吗?
铅酸电池,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我们曾以为它坚不可摧。
毕竟,成本低。回收链成熟。全国有超过10万家维修点。
可技术,从不为旧秩序停留。
比亚迪来了。宁德时代布局了。国轩高科入场了。
接下来呢?蜂巢?中创新航?会不会也悄悄注册子公司?
当巨头们把产线调转方向,铅酸的护城河,瞬间变浅。
你知道最可怕的是什么吗?
不是技术先进。
而是——规模效应一旦形成,价格将迅速坍塌。
就像光伏板。十年前天价。如今白菜价。
锂电池,正在走同样的路。
2025年,钠电池开始商用。
虽然能量密度不如锂电。但成本更低。安全性更高。
两轮车,本就不需要跑1000公里。
够用就好。便宜更重要。
所以,这不仅是锂电对铅酸的替代。
更是新能源技术体系,对传统工业模式的全面渗透。
电池,只是开始。
未来,电机、电控、智能系统……都会下放。
你可能会问:那铅酸电池,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未必。
在偏远地区。在价格极度敏感的市场。它仍有生存空间。
就像功能机,从未消失。只是退守角落。
但主流市场?已经易主。
当你在小区里看到越来越多的“锂电池专用充电桩”。
当维修店墙上挂着的,不再是铅酸充电器,而是BMS检测仪。
你就知道——时代真的变了。
国轩高科的入场,是个信号。
比比亚迪更意味深长。
因为比亚迪是整车厂,电池是延伸。
而国轩,是纯粹的电池企业。它的选择,代表行业的共识。
利润去哪儿?红海里拼刺刀?
不如开辟新大陆。
两轮车电池,容量小。但总量大。
更重要的是——毛利率还能撑住。
18%的汽车电池毛利,让巨头喘不过气。
而两轮锂电,目前仍能维持在25%-30%。
差距明显。诱惑巨大。
所以,这不是“又一品牌杀入”,而是一场系统性迁移的开始。
背后,是产能过剩的无奈。
更是技术溢出的必然。
我们正站在一个拐点上。
铅酸电池的倒计时,不是由谁宣布的。
是由每一次充电、每一公里续航、每一度电的成本,默默计算的。
未来三年。
你会看到更多“汽车级”锂电池,出现在电动车后座。
你会听到更多品牌,喊出“终身质保”“不起火”“零衰减”。
然后,某一天。
你走进车行,老板说:“现在没人用铅酸了。”
那一刻。
没有仪式。没有宣告。
但一个时代,已经结束。
技术,从不温柔。
它只是向前。
留下的人,总会说“来不及”。
可时间,从未等过谁。
你准备好迎接,属于两轮车的“电池平权”时代了吗?
全部评论 (0)